詩詞典故·攬桓須
【出典】 見“東山老聽桓箏”條。又,宋·蘇軾《蘇軾詩集》卷一五《次韻答邦直子由五首》其二:“瀟灑使君殊不俗,尊前容我攬須不?”
【釋義】 東晉孝武帝時,宰相謝安遭讒毀,豫州刺史桓伊在孝武帝前撫箏唱《怨詩》,為謝安受猜忌鳴不平。謝安聽曲極為感動,越席而攬桓伊胡須,贊曰:“使君(對刺史的尊稱)于此不凡!”后因作為士大夫之間互相推重,感情親密而不拘形跡的典故。
【例句】 ①薦士已聞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醉中還許攬桓須。(蘇軾《浣溪沙》[雪里餐氈例姓蘇]314)作者因反對新黨而謫居黃州,太守徐君猷對作者十分欽佩和愛護,還上書朝廷為之辯白。作者十分感激,因此這里用“攬桓須”之典,自比謝安,而將徐君猷比作桓伊,以徐許其席間“攬須”表現二人之間不拘禮數的關系。②插架牙簽萬軸,射虎南山一騎,容我攬須不。(辛棄疾《水調歌頭·提干李君索余賦秀野、綠繞二詩……》1951)這里用“攬須”之典表明作者對李提干的推重和二人之間關系親密,不拘形跡。
上一篇:典故《摳衣》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攬轡澄清》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