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拜經樓詩話》新詩鑒賞
詩論,四卷,清吳騫撰。騫(1733~1813)字槎客,又字葵里,號兔床山人,浙江海寧人。諸生,少多才而早棄舉業,從事古籍校讎和著述。
全書共一百五十五條,作者自稱此書為“詩話之稗乘”(自序),則可知書中以記當時詩事、資閑談和考訂為主。
本書多記清初詩人遺聞佚事和名篇佳句。如談及當時游歷臺灣者所著筆記《渡海輿記》后附《臺郡番境歌》記臺灣風土之異,極富史料價值。可為研究臺灣少數民族風俗者參考。又如記宋琬之女悲慘遭遇事正與其父生前坎坷相類。其記毛晉之子毛扆為求《分類唐歌詩》全本,發誓“傾家之半”,使之“公之天下,俾讀其書者,如入建章而睹千門萬戶之富,此生樂事,孰逾于此”。歷盡艱辛,仍未求得,但可見先人以刊刻好書而為樂事的獻身精神。這與千方百計得到好書,但馬上密藏石室,不令人知的“守書奴”是大不相同的。
宋末趙孟奎所輯《分類唐歌詩》一百卷。書中記趙氏序言云全書收一千三百五十三家,詩四萬七百九十一首。比《唐詩紀事》所收多二百余家,詩的數目已接近清所編《全唐詩》。曹寅家曾影寫此書。
現在論《全唐詩》者多言編輯此書的依據是胡震亨所編之《唐音統簽》和季振宜之《唐詩》。這原不錯,但曹家曾影寫趙書《分類唐歌詩》,而曹寅又受圣旨指示督編《全唐詩》并為之制定凡例,因此編纂《全唐詩》時一定會要參照《分類唐歌詩》,這是沒有疑義的,可是研究《全唐詩》編纂情況者未重視此書。
《拜經樓詩話》中還就李璧之《王荊公詩箋注》的后世刻本作了評價。吳騫言“海鹽張氏所雕者,乃元劉辰翁節本,失雁湖(李璧)本來面目。曾見知不足齋所藏宋刻半部,箋注并全,每卷后又有庚寅補注,不知出自誰手?”現在通行的《王荊公詩箋注》清綺齋本和張氏雕本類似,只是刪去了劉辰翁的評點(中華書局曾據此本校點排印),它亦有吳氏所說之缺點。
《拜經樓詩話》中亦反映了吳騫論詩主張。如錄陳枚論詩云詩當以“溫厚蘊藉為體,以風雅鼓蕩為用……一觀意思,二觀體裁,三觀句調,四觀神韻,四者皆得,方為全詩。四者中更以意思、神韻為主”。吳氏稱此“可以覘其詩學之造詣”。可見吳騫也向往“神韻說”,因此吳對王士禛的詩歌評價很高,言其詩“風華典麗而波瀾洪闊,使人讀之,皆能稱快”。對于補綴舊文、資書以為詩的現象也很不滿。
他批評了厲鶚的《南宋雜事詩》,認為此書中的詩篇,一字一句,全“自讀書創獲”。
《拜經樓詩話》僅刻四卷,尚有《續詩話》一卷未刻。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清詩話》本。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彊村語業》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第一生修梅花館詞》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