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思潮、流派·達達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于歐洲的現代文藝流派,主要倡導者是法國詩人查拉。1916年,查拉在瑞士蘇黎世和一些青年詩人組織了一個文藝團體,“達達”一詞是法語dada的音譯,原意為幼兒語言“馬”。他們用隨意在字典中發現的這個詞作為這個團體的名字,也作為他們反抗現存的一切口號。同年6月,出版了《伏爾泰酒館》小冊子。1917年3月,“達達畫廊”在巴恩霍夫斯特臘塞開幕。7月,由查拉編輯的《達達》雜志第1期出版。接著第一批“達達派”作品問世,其中有查拉的《昂蒂皮里納先生的首次天堂奇遇》、胡森貝克的《幻想的祈禱者》。1919年查拉到法國,次年組織法國“絕對達達派”。參加這一團體的有安德列·布勒東,路易·阿拉貢、保爾·艾呂雅、菲利普·蘇波等詩人及一些藝術家,如弗朗西斯·皮卡比亞,邁克斯·厄斯特等人。他們辦展覽,發宣言,大肆宣傳其主張,在巴黎造成頗大的聲勢。在德國則產生了“政治達達派”,后轉向表現主義。達達主義懷疑和否定一切,反對一切常規和傳統及有意義的事物,反對一切文學藝術包括達達主義在內,主張推翻一切傳統的寫作技巧,象嬰兒學語一般以夢囈似的語言、怪誕的形象,毫無意義的文字堆積,取得驚人效果,達達主義發泄了對當時整個知識、文化、社會體系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墮落的滿臉蔑視,以及要擺脫一切束縛的狂暴式的思想情緒。達達主義雖一度引人注目,但因沒有系統的理論和成功的創作等自身局限,逐漸被目的性更強、更有條理的超現實主義所代替。在1921年超現實主義誕生后,達達主義于1922年正式壽終正寢。達達主義對以后的西方現代文學藝術都產生了一定影響。達達主義最著名的作品是阿拉貢的《永恒的運動》、蘇波的《風向》和布勒東的論文集《蹤跡》。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奧涅格
下一篇:西方文學·原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