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 南海先生詩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十五卷,清康有為撰。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西樵山人,廣東南海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曾官工部主事。自1888年先后七次上書主張變法圖強。1898年變法失敗后逃亡海外,主張保皇,辛亥革命后以清遺老自居。
戊戌之前康氏為近代維新變法的倡導者,其詩多為攄寫要求變革現實、改造現實的抱負和表達理想不能實現的憤懣之作,深刻地反映了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矛盾。《出都留別諸公》組詩寫于光緒十五年(1889),當時他“以諸生上書請變法,開國未有,群疑交集”,被迫離京。其中寫道:“滄海驚波百怪橫,唐衢痛哭萬人驚。高峰突出諸山妒,上帝無言百鬼獰。豈有漢廷追賈誼?拼教江夏殺禰衡。陸沉預為中原嘆,他日應思魯二生?!薄疤忑堊黩T萬靈從,獨立飛來縹緲峰。懷抱芳馨蘭一握,縱橫宙合霧千重。眼中戰國成爭鹿,海內人才孰臥龍?撫劍長號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鋒。”從噴薄而出的強烈感情,雄偉瑰麗的意境,排倒一切的氣勢都可以看出龔自珍對他的影響。
康詩中還有大量作品通過描寫重大歷史事件,揭露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壓迫,斥責腐敗清政府賣國投降行徑,維護國家獨立自主地位和民族尊嚴,從而宣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如反映中法戰爭的《聞鄧鐵香鴻臚安南畫界撤還卻寄》,詩中不僅憂慮鄧氏強硬主張不能用,而使得法帝更為囂張,而且擔心它窺伺臺灣,“似聞滄海有驚波”。反映中日甲午戰爭的《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上書……》描寫了割讓臺灣給臺灣人民和全國人民帶來的巨大悲痛,“臺人號泣號秦檜歌,九城謠諜遍網羅。扛棺摩拳,擊鼓三撾,檜避不朝,辭位畏訶”。詩中所言“檜”即指主張簽字批準《馬關條約》的軍機大臣孫毓汶。另外如《戊戌八月國變紀事》記百日維新失敗?!堵劧碜h成,而東三省別有密約割與俄》《聞俄據東三省》揭示了庚子事變后東北三省所面臨的危機和清政府“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媚外政策。
康氏又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周游世界、旅游行程最多的人,其后期逃亡海外寫了許多描寫世界各地奇異景致和特殊風情的作品。如《登巴黎鐵塔頂》寫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高聳入云;《己亥二月由日乘和泉丸渡太平洋》寫太平洋的浩渺無邊;《檳榔嶼頂夜看云》寫南洋風光;《三月五日在瑞士呂順游阿爾頻山》寫阿爾卑斯山的景色,這些都是康氏以前詩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凳线€描寫過羅馬的古跡,路易十四的故宮,巴黎、倫敦舞臺上的歌劇……不僅題材新,詩人也有新意:“新世瑰奇異境生,更搜歐亞造新聲?!?《與菽園論詩》)通過新的內容,反映新理想。但由于康氏思想意識已經定型,他筆下的異國山川、風物都蒙上了中國色彩。如巴黎的歌舞劇竟是“玉面霓裳八百女,羽衣八彩翩躚舉”、“玉腕輕攘文履便,香氣氳氛步生蓮”,不僅衣裳打扮是中國式的,而且仿佛洋人也是纏足;路易的王宮也如“阿房三百里,仿佛見秦皇”。正如魯迅諷刺康有為時所說:“秀才雖出門,不知天下事。”在海外的十余年他并沒接受新的文化意識,他所追求的新境界、新理想還緊緊地縛在中國文化傳統之內。因此,他眼中的風光,筆下的境界都要借助古代傳統意象、典事、辭藻來表現,這必然削弱其詩歌題材的新異性。
康詩除學龔自珍外,還學杜甫、李賀。前期以律體見長,后期古體較工,前期律體多用比興,往往情感激憤,寄托深遠,意象瑰麗,百怪縱橫;后期古體則多用賦體,寫景敘事,言聲議論,任意揮灑,富于氣勢,但其中草線灰蛇,結構緊密。康氏一生雖不以詩名,但其詩也取得了很高成就。
康集最早有梁啟超寫印本,僅四卷,所收為作者戊戌政變后逃亡日本時期的作品,有清末日本影印本和上海廣知書局影印本。康自編定詩集至十一卷,后四卷為其女康同璧所編,崔斯哲手寫。有民國間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此集亦不全,康氏尚有佚詩。今人姜義華、吳根梁所編校之《康有為全集》較完備。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琴志樓詩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答萬季野詩問》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