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 懷麓堂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一百卷,詩三十卷,明李東陽撰。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茶陵(湖南省茶陵縣)人。生于北京。少聰穎,四歲受到皇帝召見,天順八年(1464)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一直在翰林院、太常寺為官,后入閣,秉國政近二十年,卒謚文正。
李氏歷官館閣,四十年未出國門,生活貧乏,其詩多是詠史懷古,奉敕應酬之作。其中《古樂府》一百首在當時影響甚大,這和元代楊維楨古樂府一樣是受到小說戲劇寫歷史題材的影響。如《三字獄》寫岳飛受秦檜誣陷,慨嘆奸臣誤國。《文成死》寫漢代方士文成將軍欺騙漢武帝,譏諷夢想成仙之愚妄。《綿山怨》寫晉介之推不愿接受君祿,深隱綿山而被燒死之事,突出了“君王恩重翻為仇”,揭示了封建時代臣子必須絕對服從君主意志,不能有絲毫違拗。這些作品都有寄托,與明代的政治現實有很大關系。樂府詩中議論很多,有時甚至多于對所寫歷史故事的敘述,這是與楊維楨的不同之處,有些議論具有控訴力量(如《綿山怨》),但大多流于枯燥的說理,道學氣很濃。李氏一生三次出京:成化八年(1472)至茶陵掃墓,成化十六年至南京主持應天府鄉試,弘治十七年(1504)往山東曲阜祭孔。這三次外出有意將途中見聞化為詩篇,多有佳作。如《風雨嘆》寫壬辰年(1472)七月海上狂風暴雨給人們帶來災難和詩人的憂國憂民之熱忱:“壬辰七月壬子日,大風東來吹海溢。崢嶸巨浪高比山,水底長鯨作人立。愁云壓地濕不翻,六合慘淡迷乾坤”,“東村西舍喧呼遍,牒書走報州與縣。山豗谷兇豺虎嗥,萬木盡拔乘波濤。州沈島滅無所逃,頃刻性命輕鴻毛。”此詩氣勢雄偉,布局起伏跌宕,在藝術上也是成功的。在行途中還寫了一些揭露官府弊端、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這類作品較有生活實感。如《白楊行》寫因天災和迎送官員被剝削得“出入無完裈”的饑民,頗有感染力量。
李氏注重詩歌音調的輕重疾徐、清濁高下,用字的虛實和結構的起承轉合,因此近體中寫景抒情作品頗有佳作。如小詩《黃鶯》:“柳花如雪滿春城,始聽東風第一聲。夢里江南舊時路,隔溪煙雨未分明。”七律多佳句,“萬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九日渡江》);“萬樹松杉雙徑合,四山風雨一龍寒”(《游岳麓寺》);“云去好山爭入座,雨來新水欲平橋”(《泛南池有懷南溪圣公》);“舟中夢醒聞春雨,樓上詩成坐夕陽”(《寄莊孔旸》)。由此可見一斑。
李詩風骨遒勁,典雅工麗;有意克服由臺閣體的影響所形成的平庸呆板詩風,但并未完全擺脫臺閣體的影響。李氏數度掌文柄、主持文壇數十年,又推獎后學,形成一個服膺東陽論文主張、學習東陽詩文的“茶陵派”。
李集作者生前自編為九十卷,正德間徽州守熊氏刻本加上《南行稿》一卷、《北上稿》一卷、《求退錄》三卷,共九十五卷,康熙間方達刊本,編為一百卷,內容與明刊本同。
常見者有嘉慶八年茶陵刊本。岳麓書社1984年排印本,作《李東陽集》。
上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古今詞統》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詞論·介存齋論詞雜著》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