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學說·王霸
孟子歸納的兩種統治方法。王與霸,都指君臨天下,但以仁德服人者如堯、舜、禹、湯等稱王,以武力服人者如齊桓、晉文等則稱霸。孟子便用 “王”與“霸”來概括兩種對立的統治方法,即所謂 “王道” 與 “霸道”,簡稱 “王霸”。在孟子那里,“王道”并非道德說教或高談闊論,而是以 “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作為前提的。養生送死是古代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孟子認為,君主實行王道的先決條件,就是要使人民有 “恒產” (固定資產)。在孟子時代,固定資產就是田地,耕者有其田,百姓不饑不寒,養生送死無憾,然后對人民施行教化,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這樣,天下的人民自然都會歸心。事實上,孟子所謂的 “王道” 與其主張的仁政是一回事。霸道則與王道相反,以崇尚暴力、征戰、擴張為特點,這是孟子時代諸侯各國普遍推行的政策,盡管殘酷,卻是富國強兵之道。霸道的實質是君主至上,一切以君主利益為轉移,故不惜以犧牲人民的生活甚至生命為代價,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孟子是民本主義者,主張 “民貴君輕”,曾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故他旗幟鮮明地反對霸道,將其視為“暴政”。但是,在實際的政治運作中,霸道更有市場,連儒家大師荀子也不得不承認,王道和霸道各有不同的功用,王道得天下,霸道強天下。在儒學取得獨尊地位的西漢,也不可能原封不動地推行孟子設想的王道,宣帝劉詢說: “漢家自有制度,王霸道雜用,為什么要純用德教!” 王道和霸道雜用,也就是后來歷代王朝的政治特色。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王肅
下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皇清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