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的文獻·宋代文學與歷史文獻·史籍
《續資治通鑒長編》520卷,(宋)李燾撰 這是記載北宋九朝168年史實的一部編年史。原書980卷,因進呈后未經鏤版,故世無傳本。幸明初修《永樂大典》時,將《長編》收入,遂不至于湮沒。清乾隆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編為520卷,收入《四庫全書》。后有嘉慶時張金吾活字本、光緒浙江書局本。由于大典本缺徽、欽兩朝,清人黃以周利用南宋楊仲良據《長編》編著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的相關部分,補寫為《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60卷,以補其缺憾。今通行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書局本(附《續資治通鑒長編拾遺》)、中華書局校點本。
記載和研究北宋史的,還有南宋陳均著《九朝編年備要》(一作《皇朝編年舉要備要》)30卷。本書據歷朝日歷、實錄,李燾《續通鑒長編》,刪繁撮要,勒成一帙,參以數十家相關著述,博考互訂,質量較高。今存宋紹定刻本、四庫全書本。
《通鑒長編紀事本末》150卷,(宋)楊仲良撰 將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按紀事本末體改寫。有明四川布政司許涵度刊本、中華書局校點本。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200卷,(宋)李心傳撰 記事起建炎元年(1127),止紹興三十二年(1162),是宋高宗一代共36年的編年史。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止于北宋末,故此書正好與之接續。史料翔實,記事詳盡,《四庫提要》評之為“宏博而有典要”,參考價值很大。宋刻本久已散佚,今傳本也是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中華書局曾于1956年、1988年兩次用國學基本叢書本紙型重印。
《續宋編年資治通鑒》15卷,(宋)劉時舉撰 記事起建炎元年(1127),訖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現存本又有元人增入部分。《四庫提要》謂其“褒貶頗協至公,無講學家門戶之見”。今存元陳氏余慶堂刻本、四庫全書本。
《宋季三朝政要》6卷,佚名(當是元人)撰 記宋理宗、度宗二朝及幼主本末,亦編年史。有四庫全書本。此書與上述《續宋編年資治通鑒》,質量雖遠不可與李燾《續通鑒長編》相提并論,但它們是南宋后期年代相接的編年史,仍是重要的歷史文獻。
《宋會要輯稿》 趙宋一代,于秘書省設會要所,前后共10次修纂會要,成書兩千二百多卷。其書明代尚殘存,后來散佚。明初編纂《永樂大典》時,《宋會要》已十亡其三,編者將殘本所記史實分隸于《大典》各韻。清嘉慶時,徐松入主《全唐文》館,時《大典》只存十之八九,他凡遇有《宋會要》文字,即另行標注,以授寫官錄副,得稿五六百卷,未及整理而卒。輯稿后來流落私家。民國間,北平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重金購得,整理后影印為《宋會要輯稿》。《輯稿》內容極其豐富翔實,尤其是職官、崇儒、選舉等類,是研究宋代文學的第一手資料。今有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本(后曾數次印刷)。
《宋史》496卷,(元)脫脫等撰 修于元末的《宋史》,記載了有宋一代的主要歷史事件,以及各種典章制度。尤其是人物傳記《列傳》,是宋代文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列傳》共255卷,其中《文苑傳》有傳主96人(正傳82人,附傳14人),都是宋代有名的文學家,包括像梅堯臣、蘇洵、黃庭堅、秦觀、陳與義等著名作家。由于宋代有不少作家同時又是官僚,故職官、道學、儒林、忠義等傳中的傳主,許多也是文學家,其中包括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宋代第一流作家。這些傳記中,提供了大量宋代作家的生平事跡資料,有的作家傳記只見于此書。《宋史》現存元至正本、明成化本、嘉靖國子監本等多種版本,中華書局校點本為通行善本。
《續資治通鑒》220卷,(清)畢沅撰 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訖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411年。本書上接司馬光《資治通鑒》,為宋、元兩代編年史,向以精審見稱。其宋代部分,史料來源于宋人文獻,故雖是清人著述,仍可資利用。有嘉慶刊本、中華書局校點本。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先秦歷史散文·古代記敘散文的萌芽
下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文學與女性·女性與清代文學史版圖的重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