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開元、天寶(713—756)年間,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繁榮期,被稱為“盛唐”。唐詩到了這一時期,也進入了全盛期。著名詩人成群涌現,可謂群星燦爛,流光溢彩,形成了瑰麗的詩壇。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繼承了東晉陶淵明和南朝謝靈運等山水田園詩風,寫作了許多描寫山水田園景物、藝術風格相近的詩作。此外,儲光羲、常建、祖詠、斐迪、劉長卿等人,也寫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他們共同開創和形成了盛唐時期的山水田園詩派,對我國詩歌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興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當時唐朝國勢日盛,生產發展,社會安定繁榮,詩人們在創作的準備期和旺盛期均能漫游各地,為他們寫作山水田園詩提供了客觀條件。一方面,部分詩人政治失意,官場受挫,退居山林,以詠頌山水田園來寄托情思。再一方面,當時下層知識分子進入仕途一般有兩條道路,一是通過科舉考試,一是隱居田園,寫詩作文,使詩名大震,經人推薦,便可踏入官場。因此,那時的文人可說是沒有一個不寫山水田園詩的。他們的詩歌的共同特色是:( 1 )描繪曲光水色,田園風物細膩逼真;( 2 )托物抒情,在描寫中或注憤懣,或表憂傷,或露隱逸的思想;(3)語言清麗,對仗工穩、嚴謹。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語言自然,清麗含蓄。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父早逝,母信佛,對他影響大。他能詩、善畫,精通音律。青年時代,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抱負,曾寫過一些思想性很強的作品,如《少年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詩人熱情地歌頌了保衛祖國的獻身精神,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思想,同時也對權貴們進行了諷刺和譴責。
王維的主要文學成就,還是寫了一批優美抒情的山水田園詩,如他的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作者對大自然及山居生活進行了敏銳的捕捉和攝取,把經過新雨沖洗的秋山,悄然出現在天邊的秋月,清溪泉水叮咚的響聲,洗衣少女從竹林里傳來的笑聲,蓮荷動處,水波蕩漾,漁舟緩過的情景,淡淡地匯成清秀的境界,令人遐思神往!在詩里,詩人用聲、光、色、態的語言,點染著大自然的一山一水,達到語言洗煉、清新,樸素中富有光彩,給人以含蓄、空靈的藝術美感。
王維又是杰出的畫家,他善于從客觀世界里選擇出最有特征和最富于表現力的事物,描繪十分和諧的圖畫。他善畫山水,把山光、水色、樹影的變化,與山鳥、草蟲的天籟,在深淺濃淡中,簡潔地展示出神韻。其作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所以蘇軾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出身于沒落的書香門第。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謀取功名失敗后到各地游歷,一生不得志,以布衣平民終老。他寫了許多山水詩,詩風清淡,長于寫景,詩與王維齊名。
孟浩然一生給我們留下二百六十多首詩,但多反映隱逸生活,詩中含蓄地表達了欲出仕而不得的怨悵心情。如《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作者自己總結了在秦中數年毫無所獲的原因,字里行間,充滿了應試落第后的失望情緒和苦悶,認識到世少知音,無人援引,流露了他對世道的不平,對皇帝的不滿,表現了決心與官場訣別,回歸故山隱退的憤世之情。
孟浩然的作品中,有許多是描繪田園的山水詩,如《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作者把山川景物,幽居生活描寫得極富情趣。山寺鐘鳴的黃昏,人人都有自己的歸宿,詩人獨自在巖扉松徑,龐公的棲隱處發揮聯想。他的詩入景細微,恬靜自然,獨具風格。微嫌不足的是,他的詩反映的生活不夠豐富,極少廣闊的社會風貌的描寫。
儲光羲(707—760),兗州(今山東兗州)人,一說潤州(今江蘇鎮江)人。開元間的進士,官監察御史。原有集,已散佚。現僅存《儲光羲詩》。他的詩多五言古體,常取材于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觀察細致,表現精微。如他的田園詩《田家雜興》:
楚山有高士,梁國有遺老。
筑室既相鄰,向田復同道。
糗糒常共飯,兒孫每更搶。
忘此耕耨勞,愧彼風雨好。
蟪蛄鳴空澤,鶗?傷秋草。
日夕寒風來,衣裳苦不早。
作者以寫農村生活安靜淳樸的側面,描繪了“高士”生活怡然自樂的情趣,借以抒發自己愛好閑適,向往隱逸的情懷。
常建(708—765?)長安(今西安)人。開元進士,與王昌齡同榜。其詩多為五言,他善于運用凝煉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表現了人生無常、追求隱逸的消極思想。如《宿王昌齡隱居》: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作者細微地刻畫了王昌齡隱居處所的山林景色,末尾又寫了自己產生“謝時”思想,含蓄地表達了對高人逸士生活的憧憬。
再如《題破山后禪院》一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以恬淡的語言,寫出了山林的清幽空靈。后人歐陽修讀到此詩時,曾說:“我嘗愛建‘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其語作一聯,竟不可得,始知造意者難為工也。”(《歷代詩話》106頁)可見常建淡泊清幽的風格。
祖詠(699—約746),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開元進士,與王維友善。創作喜用五言詩形式,詩多寫山水田園,風格簡煉清淡。流傳較廣的是《終南山望余雪》一詩:
終南陽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據說此詩是他考進士的“應試詩”。按規定要寫十二句才能交卷,而祖詠只寫四句??脊賳査麨槭裁?,他說:“詩意已經盡了。”可見,他追求詩的自然,決不以形式來束縛自己。另一方面,他也有激昂慷慨的詩作,如《望薊門》:
燕臺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這首詩,是寫初到北方邊陲的特殊感受。他登高眺望,戰地風光,雄渾壯麗,激發了他投筆從戎,安邊衛國的決心。
斐迪(716—?)關中(今陜西)人。早年與王維、崔興宗隱居終南山,在王維別墅與之唱和。現存詩多為五絕,常描寫幽寂的自然景色,如《送崔九》: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這首詩,是為送崔興宗歸終南山,歸山后應尋幽訪勝,無所不到,勸崔隱居丘壑,不要再貪戀仕途。
劉長卿(709—780?),字文房,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進士。唐續宗至德(757)年間任監察御史,后被大官僚吳仲儒誣陷,下蘇州獄,后貶潘州南巴縣尉;移睦州司馬,終隨州刺史,故人稱“劉隨州”。他的詩在當時已很有名氣,特別是五言詩,他十分講究對偶音律,對仗工穩,權德輿稱他為“五言長城”。
他的詩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多寫他貶謫飄零的感慨和山水隱逸的閑情。其中,以他的山水田園詩的藝術成就為最高。如《逢雪宿芙蓉館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以清新凝煉的語言,寫出了一幅日暮天寒、雪飛犬吠,夜歸人頂風冒雪、柴門投宿的山林夜色圖。全詩有聲有色,形象自然、具體、生動。
再如《送嚴士元》一詩: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猶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程。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表達了他對官場的厭倦和兩度遭眨的感慨。詩中的二、三聯自然、清麗,呈現出一幅恬淡的自然風光。
上一篇:盛唐邊塞詩派
下一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