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外因,那就是政治風云的激勵。有些青少年生長在黑暗的政治統治下,生活處境十分惡劣,周圍是此起彼伏的反抗黑暗統治的斗爭,這種個人生活處境和政治環境的激勵,使得他們要求改變社會現狀,促使他們努力奮斗,最后終于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有些青少年生長在國家民族遭遇危難的時候,為了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他們刻苦鍛煉,最后終于成長為名揚千古的英雄豪杰。還有些青少年生長在國家分裂、各種政治勢力縱橫捭闔〔bai he百合〕的爭斗之中,為了跟別人爭出路,爭地位,他們努力學習,不斷在社會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最后也終于成長為杰出的人物。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屬于第一種類型。他出身寒微,少年時代是在元朝的黑暗統治下,在天災人禍的打擊下度過的。他一家人都因凍餓而死,他自己僥幸活了下來,棲身佛寺,做了小和尚。但是朱元璋不向命運屈服,胸懷大志,在當時政治風云的變幻之中經受鍛煉,接受考驗。他發憤要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決心要干出一番大事業來。他在24歲那年參加了郭子興率領的反元隊伍,開始了改造江山的戰斗。經過10多年戰斗生活的錘煉,朱元璋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戰斗策略。在網羅到了許多文武英才以后,他的前進步伐加快了。最后他終于在39歲那年領兵推翻了元朝,消滅割據群雄,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漢朝的霍去病、南宋的辛棄疾、明末清初的鄭成功屬于第二種類型。
霍去病出身微賤,父親是個衙役,母親是平陽公主家里的使喚丫頭。霍去病從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社會地位十分低下,人們都看不起他。但是霍去病從小就有雄心壯志,他認為在匈奴不斷南下襲擾、漢朝北部邊境大部分地方不得安寧的形勢下,一個男子漢應當努力學習武藝,到戰場上去殺敵立功,那樣既能對國家民族做出貢獻,同時也能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于是他一有空就舞刀弄棍,騎馬射箭。到十六七歲的時候,他已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因而被漢武帝看中,選拔任侍中之職,負責保衛皇帝的安全。當時軍事形勢的發展促使他一再地要求到抗擊匈奴的戰場上去,他18歲那年終于得到漢武帝的同意,任他為票姚校尉①,派他跟著大將軍衛青一起帶兵去抗擊匈奴。在戰場上,霍去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干,他帶了800名精銳騎兵組成一支突擊隊,經常出其不意地狠狠打擊匈奴人,取得了多次勝利,在戰爭中立了頭功,被封為冠軍②侯、驃騎③將軍,其地位逐漸與大將軍衛青相等。霍去病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建功立業的首要目標是為國家民族做貢獻,其次才是自己的利益。當他23歲那年最后一次與衛青一起打敗匈奴主力,追到狼居胥山(約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勝利歸來時,他謝絕了漢武帝為他修建府第的好意,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意思是匈奴還沒有消滅,還不能考慮自己安家的問題,充分表達了他那為國忘家的豪邁氣概。第二年,他因病去世。他真不愧為一位了不起的青年英雄。
辛棄疾生活在金兵不斷南侵的時期,他自己的家鄉山東歷城遭到了金兵的蹂躪,只好流亡江南。國仇家恨激勵年輕的辛棄疾向東晉的祖逖學習,起早貪黑地練習武藝,準備為國效力。21歲那年他加入了抗金隊伍,曾經帶領50名軍士,闖入有五萬金兵把守的軍營,活捉叛徒張安國南歸處決。后來他在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做官時,也一直念念不忘為抗金做貢獻,因而他被人稱贊為“熱烈之愛國者”、“勇敢之強健男兒”、“做事敏捷、勇于負責”的英雄。辛棄疾還以雄健的筆力寫詞,表達自己力圖恢復國土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情懷。他是南宋時期一位富有才華的杰出人物。
鄭成功生活在明末清初政局動蕩、各種政治勢力的斗爭錯綜復雜的時期,為了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他勤奮讀書,也不忘刻苦練武,十幾歲時就已讀了不少書,練就了一身好武藝。22歲那年,他的父親鄭芝龍背棄國家民族的利益,投降清軍,鄭成功毅然與之決裂,帶兵到廣東南澳島舉起抗清義旗,誓死繼續效忠明朝。他屢次打敗清軍,一度打到南京附近,使清廷大為震驚,不得不抽調大批軍隊來與他對陣。鄭成功為了建立鞏固的抗清基地,把抗清斗爭堅持到底,渡過臺灣海峽,打敗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軍,收復了中國的神圣領土臺灣,那年他才37歲。他在青年時期即完成輝煌的事業,博得了后人的贊頌。
三國時期的孫權、諸葛亮等著名歷史人物,還有漢昭帝、北魏馮太后、清康熙帝等一些帝王屬于第三種類型。
孫權的哥哥孫策,17歲開始馳騁疆場、出生入死地為創立東吳基業而奮斗,26歲那年被仇人刺殺,沒有能完成他的事業。那年孫權才19歲。他勇敢地接過哥哥未完成的事業,挑起了擴大并鞏固江東基業、跟群雄爭奪天下的重擔。他在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努力學習,鍛煉自己的膽識。在內部,他選賢任能,把有能力的文官武將團結在自己周圍;在外面,他頂住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壓力,毅然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打敗曹軍,終于完成了稱霸江東的事業。孫權本身是在青年時期成才的,他所任用的將領也多數是成才的青年,指揮赤壁之戰的大將周瑜,那年只有33歲,在戰爭中立了大功的呂蒙,只有30歲。
幫助劉備在四川開創基業的諸葛亮,從小死了父母,17歲那年跟著叔父在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北)隱居,刻苦攻讀經史和兵法。他胸懷大志,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和樂毅為自己學習的榜樣。隆中的隱居生活并沒有使諸葛亮與世隔絕,他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政治風云的變化,準備一旦時機到來,出山去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人們把他比作臥在地上準備騰飛的龍,稱他為臥龍先生。正因為諸葛亮有著如此抱負,所以當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一次再次地三顧茅廬來請他的時候,他未出茅廬就估計到了天下可能會向三足鼎立的趨勢發展,就建議劉備到四川去打開一個局面。他出山以后干的第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是定計聯合孫吳,在赤壁打敗曹操。那時候,諸葛亮比周瑜小六歲,還只有27歲,是個典型的青年人才。這里附帶說幾句,今天我們看舞臺上演出的三國戲,除了周瑜由小生扮演白面無須以外,其他如孫權、諸葛亮、呂蒙等多由須生或凈角扮演,都有一大把胡須,那是藝術加工的結果,與當年的實際情況是相去甚遠的。當年活動于三國政治軍事斗爭第一線叱咤風云的多數是青年人,他們虎虎有生氣,政治風云的激勵使他們思想敏捷,行動果斷,所以才使得當時的政治軍事斗爭十分曲折復雜、緊張激烈。
中國古代帝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但有時皇位也會傳給其他的王子。這就使得宮廷內部圍繞皇位的繼承人展開激烈斗爭與爭奪,也促使許多繼承了王位或掌握皇權的青少年不得不盡早成才。漢昭帝劉弗陵是漢武帝的小兒子,繼位時才八歲,還不會獨立管理國家大事,漢武帝臨終時指定由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輔政,幫助他掌權。當時漢昭帝的地位并不鞏固,他的大姐蓋長公主、同父異母哥哥燕王劉旦,跟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勾結起來,想要謀王篡位。少年漢昭帝在霍光的幫助下,一面努力攻讀史書,一面學習治理國家的本領,特別對于如何鞏固皇權、識破陰謀家的伎倆等方面,他倍加留意,因而使得他在政治上很快成熟起來,懂得了許許多多事情。在他14歲那年,蓋長公主和燕王劉旦等想要先除掉霍光,然后發動宮廷政變,廢掉漢昭帝,由燕王劉旦來做皇帝。有一天,正當大將軍霍光到長安附近的廣明去檢閱軍隊,并調了一名校尉到大將軍府去做事的時候,左將軍上官桀等人就用燕王劉旦的名義偽造了一封書信,送到漢昭帝那里去誣告霍光。信上說,霍光去檢閱軍隊的時候,盜用了皇帝的儀仗隊,耀武揚威,十分驕橫;他還調了一個校尉到他的大將軍府去幫助他策劃,看來恐怕要謀反。信的最后用燕王劉旦的口氣提出建議說:“我愿意交還燕王的大印,請把我調到長安來,到皇宮里擔任皇上的警衛,鎮壓奸臣霍光的叛亂。”漢昭帝接到這封誣告信后,仔細看了幾遍,胸有成竹地說:“這事等明天霍光閱兵歸來再說,朕自有主張。”上官桀等人以為漢昭帝上當了,相信了這封誣告信,于是就趕快放出風聲說,霍光想謀反,已經被人告發,皇帝已經準備要處決他了。第二天霍光閱兵歸來,聽說有人告發他,漢昭帝已準備把他處決,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嚇懵了,不敢去朝見漢昭帝。漢昭帝一上朝,立即召見霍光。他見霍光跪在殿上,自動免冠叩頭,請求發落,就說:“大將軍請起,復冠。朕已閱過告發你的書信,認定那是別有用心的人偽造的。你沒有罪,不必害怕!”霍光謝過恩站起來,驚奇地問:“臣感謝陛下圣恩,但不知陛下如何知道這書信是偽造的?”漢昭帝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面說:“大將軍到廣明去閱兵,是在京城附近;調校尉去大將軍府做事,也還不出十天。燕王在遙遠的北方,他怎么能知道這些事情?即使他真的知道了,馬上派人送信來,恐怕今天也還到不了京城。再說,大將軍如果真想謀反,調一個小小的校尉又有什么用?因此,朕認定這是有人想陷害大將軍,才偽造了這樣的書信。朕雖然年輕,卻也能判別真偽,決不會上當。”霍光和滿朝文武百官聽了漢昭帝的分析,覺得這位少年皇帝思想如此敏捷,判斷如此準確,真不愧為一位少年英才,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皇上圣明,大將軍確實是無罪的。”漢昭帝不但識破了上官桀等人的陰謀,并且在霍光的幫助下追查陰謀集團,終于殺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并迫使蓋長公主和燕王劉旦自殺,鞏固了自己的皇位。由此可見,宮廷內部的政治斗爭也能鍛煉青少年的才干,使得有志向的青少年成長起來。
北魏馮太后是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去世時,她只有23歲,就擔負起協助年幼的獻文帝執掌朝政大權的重任。皇帝年幼,太后年輕而又是女流之輩,一些野心勃勃的大臣如乙渾等人,陰謀發動叛亂,奪取皇位。馮太后面對這樣危急的局面,毫不退縮,決心經受這嚴峻的考驗。她沉著地進行布置,一邊提拔那些靠得住的官員擔任重要職務,做自己的幫手,一邊派人去調查乙渾等野心家的陰謀活動。一切布置停當以后,她就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逮捕乙渾,立即加以處決,并下令允許參與陰謀活動的追隨者當眾自首,保證改過自新。后來獻文帝禪位給年幼的兒子孝文帝,馮太后成了太皇太后,繼續臨朝聽政,幫助孝文帝執掌政權。她為了改變吏治敗壞、社會動蕩、生產停滯的狀況,在一些有才干的大臣幫助下,頒行俸祿制度以杜絕官吏的貪污,推行三長制①以安定社會秩序,實行均田令以鼓勵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終于使得吏治逐漸清明,社會日趨穩定,生產步步發展。年輕的北魏馮太后在政治斗爭的風浪中鍛煉成熟的事實,說明一個青年婦女也能在政治風云的激勵下成長為政治改革家。
清初的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八歲即位做皇帝,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幫助他執掌政權。四位輔政大臣并非個個都是赤膽忠心的,其中鰲拜是個居心叵測的陰謀家。他趁著首席輔政大臣索尼病死的機會,制造種種借口,害死了蘇克薩哈,并在朝廷上到處安插親信,企圖謀害康熙皇帝,奪取皇位。康熙皇帝是個幼有大志的少年,他即位以后,目睹自己皇位不穩的形勢,就努力學習文化,想從歷史上吸取鞏固皇位的經驗。他為了培植親信,選拔了一批與自己年齡相仿的貴族子弟,早晚聚在一起練習布庫戲(摔跤),表面上是玩耍嬉鬧,實際上是鍛煉身體,訓練他們做自己的貼身侍衛。他14歲那年決定自己親政,跟陰謀家鰲拜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兩年后,康熙皇帝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在那批少年侍衛的幫助下,先下手為強,當眾宣布鰲拜的劣跡,把他逮捕下獄,粉碎了即將發生的叛亂,鞏固了自己的皇位。少年天子康熙皇帝也可以說是在政治斗爭的鍛煉中成長起來的一個歷史人物。
總之,中國古代不論是在黑暗的政治統治下奮斗成才的青少年也好,在國家民族危難下刻苦鍛煉成才的青少年也好,或在國家動蕩時期的政治斗爭中經受考驗成才的青少年也好,他們都是在政治風云激勵下成才的,所以說政治風云的激勵也是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的一個重要的外因。
上一篇:在逆境中奮起奪取勝利
下一篇:法家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