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質《王質》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小傳】
王質(1127—1189),字景文,號雪山,其先鄆州(今山東東平)人,后徙興國軍(今湖北陽新)。年二十三游太學,與九江王阮齊名。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召試館職,為言者論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一)。先后入汪澈荊襄、張浚江淮幕。孝宗乾道二年(1166),入為太學正,旋以建言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一六)。會虞文允宣撫川陜,辟質偕行,入為敕令所刪定官,遷樞密院編修官。時虞文允當國,薦質為右正言,復為曾覿所沮(《宋史》卷三八三《虞文允傳》),出通判荊南府,改吉州,皆不行,奉祠山居。淳熙十六年卒,年五十五。有《雪山集》、《紹陶錄》、《詩總聞》等傳世。
【傳記資料】
《宋史》卷三九五《王質傳》。
【著述】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雪山集》三卷,富川王質景文撰。質游太學,治《詩》有聲,仕為樞密。嘗著《詩解》三十卷,未之見也。”《詩解》即《詩總聞》。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九《雪山集》提要:《雪山集》十六卷,宋王質撰。質有《詩總聞》,已著錄。其集久佚不傳,僅散見《永樂大典》中。史稱其嘗著論五十篇,言歷代君臣治亂,謂之《樸論》。今止存《漢高帝》、《文帝》、《五代梁末帝》、《周世宗》四篇。質自序《西征叢記》云:“自丁亥至庚寅,得詩一百三十有九,詞五十有一,記十,序六,銘二。”又于淳熙二年作退文,有《六悔》、《六變》。《永樂大典》所載,乃總題曰《雪山集》,不可辨識。又《宋史·藝文志》稱“《王景文集》四十卷”,而別出《雪山集》三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三卷”。焦竑《經籍志》、朱彝尊《經義考》則俱云“四十卷”。考王阮原序,稱其家以遺稿見屬,乃為蒐羅刪次,厘為四十卷,名曰《雪山》,本其舊也。然則質初有小集三卷,自題“雪山”之名。迨阮刪定遺稿,編為全集,而名如故。故三卷之本與四十卷之本諸書互見也。張端義《貴耳集》載其“何處難忘酒”詩四首,稱所撰有《雪齋集》,則又刊本流傳訛“山”為“齋”矣。今薈羅排次,共得一十六卷。其詩文有歲月可稽者,各加考證,附于題下。雖殘闕之余,十存四五,其生平出處與文章宗旨,尚可見其梗概焉。《宋史》本傳頗以氣節推質,而周密《齊東野語》載張說為承旨時,朝士多趨之,惟質與沈瀛相戒勿詣說。已而質潛往說所,甫入客位,瀛已先在。物議喧傳,久之皆不安而去。與史殊相乖刺。考史稱虞允文以鯁亮不回,薦為右正言。時中貴人用事,多畏憚質,陰沮之云云,則質非附勢求進者。殆張說等懼其彈劾,反造此謗。史所謂陰沮之者,正指其事,密不察而誤載也。觀其初授張浚之知,又以湯思退薦為太學正,而集中《論和戰守疏》,排擊二人,皆無恕詞。此豈放利偷合者所能為歟?史又稱質博通經史,善屬文,與九江王阮齊名。阮序其集,亦稱聽其論古,如讀酈道元《水經注》,名山支川,貫串周匝,無有間斷。自明以來,阮《義豐集》尚傳,而質集湮沒不彰,談藝家亦罕能稱道。今仰蒙睿鑒,取其《論和戰守疏》及《上孝宗疏》諸篇,詞旨剴切,當于事理,特命校正剞劂,以發幽光,詢為千載之一遇。至集中青詞一體,本非文章之正軌,謹欽遵諭旨,于繕錄之本姑仍其舊,以刊刻之本則概予芟除。又如《會慶節功德疏》、《福地化緣疏》、《真如修御書閣疏》、《天申節開啟疏》、《滿散疏》、《水路修齋懺經》諸疏及《化緣修造榜文》諸篇,亦皆語涉異教。刊本并為削去,以示別裁焉。
上一篇:王自中《念奴嬌》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王質《長相思·漁父》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