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小傳】
【小傳】
王炎(1138—1218),字晦叔,號雙溪,婺源(今屬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1169)進士,調(diào)崇陽縣主簿。歷紹興府戶曹參軍,知臨湘縣。應辟入張栻江陵帥幕。淳熙十年(1183),為潭州教授,遷通判臨江軍,并權(quán)知軍。寧宗慶元初,召為太學博士,三年(1197),遷秘書郎,實錄院檢討,著作佐郎。五年,為軍器少監(jiān)。以事出知饒州,未數(shù)月罷,閑居七年。開禧三年(1207),起知湖州,任滿后引年告退。嘉定十一年卒,年八十一歲。有《雙溪集》、《雙溪詩余》等。
【傳記資料】
《新安文獻志》卷六十九《王炎傳》
【著述】
王炎《雙溪詩余自序》(四印齋刻本《雙溪詩余》):古詩自風雅以降,漢魏間乃有樂府,而曲居其一。今之長短句,蓋樂府曲之苗裔也。古律詩至晚唐衰矣,而長短句尤為清脆,如幺弦孤韻,使人屬耳不厭也。予于詩文,本不能工,而長短句不工尤甚。蓋長短句宜歌而不宜誦,非朱唇皓齒,無以發(fā)其要妙之聲。予為舉子時,早晚治程文,以幸中于有司,古律詩且未暇著意,況長短句乎。三十有二,始得一第,未及升斗之粟,而慈親下世。以故家貧清苦,終身家無絲竹,室無姬侍,長短句之腔調(diào),素所不解。終喪得簿崇陽,,逮今又五十年,而長短句所存者不過五十余闋,其不工可知。今之為長短句者,字字言閨閫事,故語懦而意卑,或欲為豪壯語以矯之。夫古律詩且不以豪壯語為貴,長短句命名曰曲,取其曲盡人情,惟婉轉(zhuǎn)嫵媚為善,豪壯語何貴焉。不溺于情欲,不蕩而無法,可以言曲矣。此炎所未能也,曹公論雞跖曰,食之無益,棄之可惜。此長短句五十闋,亦雞跖之類也。故裒而集之,因發(fā)其意于首云。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雙溪集》三十七卷,宋王炎撰。炎字晦叔,婺源人。乾道五年進士,官至軍器少監(jiān)。與淳熙中觀文殿大學士王炎名姓偶同,非一人也。所著有《讀易筆記》、《尚書小傳》、《禮記》《論語》《孝經(jīng)》《老子》解、《春秋衍義》、《象數(shù)稽疑》、《禹貢辨》、《考工記鄉(xiāng)飲酒儀》諸經(jīng)考疑,《編年通紀》、《紀年提要》、《天對解》、《韓柳辨證》、《傷寒論》,總題曰《雙溪類稿》。今已無傳。惟詩文集僅存。世所行者凡二本,一本為康熙中其族孫祺等所刊,凡十二卷;一即此本,乃明萬歷丙申尚竇司丞王麟得沈一貫家舊本為校正開雕者也。凡賦、樂府為一卷、詩詞九卷、文十七篇。炎初與朱子相契。朱子集中和炎寄弟詩有“只今心事同千里,靜對簟瓢獨喟然”之句,炎亦多與朱子往還之作,其交誼頗篤。及朱子為待制、侍經(jīng)筵,寧宗方諒暗,擇日開講,炎貽書朱子,論其非禮,而朱子集中無答書。蓋是時韓侂胄、趙汝愚釁隙方開,汝愚援道學諸人以自助。語詳《齊東野語》。侂胄之黨眈眈側(cè)目。朱子急欲寧宗親近士大夫,故不拘喪禮,汲汲以講學為先,實一時權(quán)宜之計。迨一經(jīng)攻駁,難以置詞,遂付之于不論。豈非所持者正,雖朱子亦不能與之爭歟。其詩文博雅精深,亦具有根底。程敏政輯《新安文獻志》,所采最多。其所未采諸篇,議論醇正,引據(jù)典確者尚不可悉數(shù)。蓋學有本原,則詞無鄙誕,較以語錄為詩文者,固有蹈空徵實之別也。
王鵬運《雙溪詩余跋》(四印齋刻本《雙溪詩余》):《古今詞話》云:林外題詞垂虹,傳者以為呂仙作。壽皇閱之,笑曰,此閩人作耳。蓋以老葉我,為閩音也。雙溪此集,以方音葉者十居三四。其時取使歌喉,所謹嚴者在律而不在韻,故不甚以為嫌。毛稚黃嘗主是說,而戈寶士力詆之,則以防下流之偭越,因兩是也。納蘭侍衛(wèi)云:韻本休文,小學之書以為詩韻,已誤。今人又為詞韻,謬之謬也。其理甚微,特難為躁心人道耳。又寶士著書,動謂宋詞失韻。余謂執(zhí)韻以繩今之不知宮調(diào)者則可,若以繩宋人,似尚隔一塵也。半塘老人。
王國維《跋〈雙溪詩余〉》(《觀林堂別集》):壬子夏日,于董氏誦芬室見《雙溪文集》殘本(明嘉靖刊),幸詩余尚全,因假歸,令兒子潛明影寫之。此集傳世甚稀,竹垞纂《詞綜》時未見此書。此本乃嘉靖十二年所刊,前有潘滋序,計為書十七卷,與文淵閣之二十七卷編次不同,目錄家亦罕見著錄。詞雖不甚工,亦一家眷屬也。
上一篇:王嵎《夜行船》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王炎《蝶戀花》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