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水調歌頭》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 自當中。
【編年】
淳熙十二年(1185)作。章森字德茂。夏承燾《龍川詞校箋》上卷:“《宋史·孝宗本紀》(三):淳熙十二年十一月壬辰,‘遣章森等賀金主生辰’。詞作于此時。《龍川文集》(十九)《與章德茂侍郎第二書》:‘渡江安靜且六十年,辛巳之變(指紹興三十一年,金完顏亮南侵),行三十年,和議再成(乾道元年宋向金稱侄求和),又二十三年,老秦掀天撲地,只享十六年之安,通不過二十二年。今者文恬武嬉,宜若可為安靜之計,揆之時變,恐勞圣賢之馳騖矣,不待天告而后知也。’又與章第二書有云:‘主上有北向爭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塊而未釋,庸非天下士之恥乎!世之知此恥者少矣,愿侍郎為君父自厚,為四海自振!使已棄無用之人,時得一見,時通一書,發胸中之掃滅未盡者,豈不幸甚!’案第二首書內云‘和議再成又二十三年’,書當于淳熙十四年,在此詞之后二年。又《文集》(二)《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云:‘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氣郁而不得泄。豈以堂堂中國,而五十年之間無一豪杰之能自奮哉!其勢必有時而發泄矣。茍國家不能起而承之,必將有承之者矣。’以上三書皆與此詞語意相發。陸游《劍南詩稿》(三)《簡章德茂》云:‘造物無情吾輩老,古人不死此心傳。’游乾道八年(1172)在南鄭作,在此詞之前十余年。其間同甫才三十左右,德茂年輩高于同甫。楊萬里《誠齋集》(十九)有《送章德茂少卿使虜》詩,不作‘大卿’。德茂四川綿竹人,仕歷見《景定建康志》卷十四。”
【匯評】
李調元《雨村詞話》卷三:陳同甫無媚詞,與稼軒同唱和,筆亦近之。余甚愛其《水調歌頭》一闋云:“不見南師久,……”,讀之令人神往。
馮煦《蒿庵論詞》:龍川痛心北虜,亦屢見于辭,如《水調歌頭》云:“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今應有,一個半個恥和戎。”……忠憤之氣,隨筆涌出,并足喚醒當時聾聵,正不必論詞之工拙也。
張祥齡《詞論》:龍川《水調歌頭》云:“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今應有一個半個恥和戎。”《念奴嬌》云:“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世謂此等為洗金釵鈿盒之塵,不知洗之者在氣骨,非在選字。周、姜綺語,不患大家。若以叫囂粗觕為正雅,則未之聞。
陳廷焯《詞則·放歌集》:精警奇肆,劍拔弩張。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同甫《水調歌頭》云“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精警奇肆,幾于握拳透爪。可作中興露布讀,就詞論,則非高調。
上一篇:陳亮【小傳】
下一篇:陳亮《賀新郎》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