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醉翁操·一首并序》唐宋詞匯評賞析
瑯琊幽谷,山水奇麗,泉鳴空澗,若中音會。醉翁喜之,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聞之往游,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者以為絕倫。然有其聲而無其辭。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制曲,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約,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館舍,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閑,特妙于琴。恨此曲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于東坡居士以補之云。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編年】
歐陽修《醉翁吟》作于慶歷六年(1046)。沈遵以琴寫之,事在嘉祐元年(1056)。歐陽修卒于熙寧五年(1072)。《蘇詩總案》卷二十一系蘇軾此詞于元豐五年(1082),并據曾鞏跋謂必作于元豐六年前,上距歐陽修作《醉翁吟》已“三十余年”。曾鞏于元豐六年四月丙辰卒于江寧。蘇軾與曾鞏為同年。《朱注》:按《詞譜》云,此本琴曲,所以蘇詞不載。自辛稼軒編入詞中,后沿為詞調。今故補編。
【匯評】
《蘇詩總案》卷三十五引石刻蘇文忠公真跡內有曾鞏《跋〈醉翁操〉后》:余與子瞻皆歐陽公門下士也。公作《醉翁引》,既獲見之矣。公沒后,子瞻復按譜成《醉翁操》,不徒調與琴協,即公之流風余韻,亦于此可想焉。后人展此,庶尚見公與子瞻之相契者深也。
黃庭堅《山谷題跋》卷二《跋子瞻〈醉翁操〉》: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筆皆超軼絕塵耳。
胡應麟《藝林學山》卷三:蘇詞金石刻載《甲秀堂帖》,曰:“瑯然,清圜。”非“蠲”字也。楊解“蠲”字為明潔之義,不知琴譜有“疊蠲”,謂二指先后齊下也。坡詞必用“蠲”字,亦當出此,楊所解失之。
陳天定《古今小品》卷七:王納諫云:“此等題,清遠為上,意解次之。”
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十一:(首句)六聲三韻。傳至今日,亦是一曲《廣陵散》。
劉體仁《七頌堂詞繹》:隱括體不可作也,不獨《醉翁》如嚼蠟,即子瞻改琴詩,“琵琶”字不見,畢竟是全首說夢。
許昂霄《詞綜偶評》:東坡自評其文云:“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唯詞亦然。
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文公《琴操》,前人以入七言古,蓋《琴操》,琴聲也。至蘇文忠《醉翁操》,則非特琴聲,乃水聲矣。故不近詩而近詞。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一:本琴曲,今入詞。傳詞亦止蘇、辛兩首。
陳廷焯《詞則·別調集》卷一:清絕、高絕,不許俗人問津。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讀此詞,髯蘇之深于律可知。
端木埰《醉翁操序》:東坡此詞,純乎天籟。幼安一學文,罕聞嗣音。
【附錄】
《蘇軾文集》卷七十一《書醉翁操后》:二水同器,有不相入,二琴同手,有不相應。今沈君信手彈琴,而與泉合,居士縱筆作詩,而與琴合。此必有真同者矣。本覺法真禪師,沈君之子也,故書以寄之。愿師宴坐靜室,自以為琴,而以學者為琴工,有能不謀而同三令無際者,愿師取之。元祐七年四月二十四日。
黃庭堅《山谷別集詩注》卷下:《元師自榮州來追,送余于瀘之江安綿水驛,因復用所賦此君軒詩韻贈之,并簡元師法弟周彥公》詩,山谷跋曰:余舊得東坡所作《醉翁操》善本,嘗對元道之。元欣然曰:往歲從成都通判陳君頎得其譜,遂促琴彈之,詞與聲相得也。蜀人由是有《醉翁操》。然詞中之微旨,弦外之余韻,俗指塵耳豈易得之。建中靖國元年正月辛未,江安水次偶佳亭書。
郭祥正《青山集》卷一《醉翁操》:予甥法真禪師以子瞻內相所作《醉翁操》見寄,予以為未工也,倚其聲和之,寫呈法真,知可意否。謝山醉吟先生書。泠泠。潺潺。寒泉。瀉云泉。如彈。醉翁洗心逃區寰。自期猿鶴俱閑。情未闌。日暮向深源。異芳誰與攀。忘還。(泛聲同) 琦樓玉闕,歸去何年。遺風余思,猶有猿吟鶴怨。花落莎溪邊。蕭然。鶯語林中清圓。空山。春又殘。寄懷文章仙。度曲響涓涓。泛商回徵星斗寒。
上一篇:《張先·醉桃源·渭州作》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
下一篇:《郭祥正·醉翁操·效東坡》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