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陸游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裴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祠舊有烏數百,送迎客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貽詩已云“群烏幸胙余”矣。近乾道元年,忽不至。今絕無一烏,不知其故。泊清水洞,洞極深。后門自山后出,但黮闇,水流其中,鮮能入者。歲旱祈雨頗應。
——《入蜀記》
〔注釋〕 凝真觀:道教觀名,內有巫山神女祠。 仙真:指巫山神女。 祝史:古司祝之官。這里指祠中主持人。 傳:指《神仙傳》。 李貽:應是李貽孫,唐人,曾任夔州刺史。 群烏幸胙余:意思是許多烏鴉以能食得祭祀后的祭肉為幸。
作者入蜀途中,一路觀賞了祖國壯麗的山河,游覽了大江兩岸的名勝,體察了風土人情,寫下了優美的游記散文。他的游記把記事、描寫、抒情、考證熔為一爐,成為別具一格的山水小品,這里選錄的巫山神女峰一篇,在寫景手法上頗有獨到之處。
巫山,由于它的神姿仙態,受到了歷代人民的喜愛,引起過人們無限的向往與憧憬,關于它的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是同它的秀美姿容分不開的。陸游描寫巫山景色的時候,有機地穿插了這些美麗的傳說,使巫山景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由此形成了這篇文章的突出特點:即巫山景色的神秘氣氛。
關于巫山的神話傳說,除《山海經》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宋玉的《高唐賦》。《高唐賦》描繪了一個迷離恍惚的夢游故事,經過后人的加工潤色,流傳千古,直至今日。故事大意是說,楚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晝寢,夢見神女瑤姬,相與歡洽,臨去乃言:“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而視之,果如其言。這個荒唐幽夢,絕不是宋玉一人編造,而是有一個在當時已經流傳很久的民間傳說作為依據的。巫山的纖穎秀麗,可謂集天地造化之大成,而那如纏似繞的朝云暮雨,又常常引起人們無限遐想。古代人民把巫山主峰想象為神女的化身,反映了人民的審美理想。作為赤帝鐘愛的小女兒,未嫁而亡,確實具有動人的悲劇意義,她內心的孤獨、惆悵與執著追求,同那朝朝暮暮的巫山云雨,在意境上是多么相像!經過代代相傳,這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就同巫山連在一起。沒有它,巫山的仙姿妙態就無法得到傳神的表現,而離開巫山,赤帝少女的美麗就沒有具體形象作依托。
陸游在描繪巫山時,著力渲染了它那艷麗的神話色彩。“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寫出了巫山神女峰的奇姿麗態。接著用廟中祝史的話來烘染它那神秘氣氛:“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繼而引用《神仙傳》中的故事作為佐證,進一步加強了神奇感,最精彩的筆墨還是作者對巫山白云的描繪:“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裴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這既是客觀之景,又是神奇之境,是神奇的現實,又是現實中的神奇。
上一篇:《岳陽樓記·〔北宋〕范仲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序愁賦·〔南朝·梁〕蕭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