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馮夢龍
山人某姓者,自負其才,旁無一人。途中聞乞兒化錢聲甚凄惋,問曰:“如此哀求,能得幾何?若叫一聲太史公爺爺,當以百錢賞汝。”乞兒連喚三聲,某傾囊中錢與之,一笑而去。乞兒問人云:“太史公是何物?值錢乃爾!”
——《古今譚概》
明代社會曾涌現一大批山人形象,人數之濫,當時稱“遍天下”(《萬歷野獲編》)。他們大多交結名貴,附庸風雅;或故作詭行,沽名釣譽;其品愈下,愈是愚妄狂傲,故常常成為時人調侃的對象。
我們當然可以將這則笑話看作是作者對恃才傲物到了迂腐不堪地步的山人的一種機智的嘲諷;他不管什么場合、對象,也不管使用什么手段,只要能被承認是太史公,就感到十分滿足;可笑的是,他用錢買來的這一聲“承認”,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乞兒根本不知“太史公”有什么價值,他的滿足也就變得虛妄起來了。
但是,我們在竊笑之余,會從這荒謬的表現形式中漸漸品出點苦澀味兒來。這個山人,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被扭曲了的典型,他們求賞識、求理解,希望社會承認自己的價值,然而現實常常以虛妄擊碎他們的理想。試想,他們的執著在這種虛妄面前不就變成了愚妄癡絕?在這個意義上,難以否認像馮夢龍這樣心智寬拓的人,在敘述這樣一則笑話時,會沒有一絲自我揶揄的意味。
上一篇:《司馬太傅嘆月·〔南朝·宋〕劉義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思舊賦·〔西晉〕向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