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全祖望
顧征君記蒲壽宬事,令人發(fā)指。明初禁錮蒲氏子孫,諒壽宬之后亦同在其中,可以報之矣。偶見其《為浮屠刺血寫法華詩》云:“丹書何切切,滴心不滴血;縱使血可干,其如心不竭。蜀鳥啼作花,至今萬山纈。殺身以成仁,遺訓(xùn)有先哲。”何其謬為激烈一至此也?然讀之終無沉痛之意,蓋膚語耳。
——《鮚埼亭集》
〔注釋〕 蒲壽宬:字心泉,宋末曾任廣東梅州知州。著有《心泉學(xué)詩稿》六卷。其弟壽庚,宋末任官泉州提舉市舶,傳說壽宬曾助其策劃叛宋降元。 顧征君:指明清之際學(xué)者顧炎武。征君:征士的敬稱。征士,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接受的隱士。炎武《日知錄》卷十三《禁錮奸臣子孫》條記其事說:“宋末蒲壽庚叛降元朝,皆出于其兄壽宬策劃。當(dāng)時壽宬佯著黃冠野服,歸隱山中,自稱處士,以示不作元朝之臣。其實暗中為壽庚起草降書,令人送往元軍。其后壽庚以此有功,富貴冠一時,而壽宬亦居甲第……” 禁錮:禁止、錮閉。明初曾以蒲氏子孫為奸臣之后,明令禁止其應(yīng)試入仕。 膚語:浮淺、表面的話。
全祖望這篇題跋,不禁使人想起金代元好問的《論詩絕句》:“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fù)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識安仁拜路塵。”詩的內(nèi)容說的是晉代詩人潘岳的事。潘岳曾寫過一篇著名的《閑居賦》,賦中自稱“覽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仿佛真要成為“不涉世事,自取閑適”的高人了,但實際并不然。他的行動流露出自己真實性格的一面,他常常守在大臣賈謐的門前討好,“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
歷史上這種言行不副的人還真不少,問題是怎樣去全面地觀察一個人的行事和品格,而不是單單看他的文章和聽他說些什么。所以宋人吳處厚便指出:“文章純古,不害為邪;文章艷麗,不害為正。世或見人文章鋪張仁義道德,便謂之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青箱雜記》卷八)叫人們不要太天真,看清事實才好相信。
有作偽者,自然就有識破作偽者的人,假的東西永遠(yuǎn)是站不住的。然而,為什么還不斷有人要這樣做,并能逞其偽于一時呢?清人魏禧指出其原因和作偽的方法,他說:“文章自魏晉以來,不與世運(yùn)遞降。古人能事已備,有格可肖,有法可學(xué),日夕揣摩,大奸能為大忠之文,至拙能襲至巧之語。雖孟子知言,亦不能以文章觀人。”(《魏叔子文集·雜說》)蒲壽宬用的正是這種辦法。試看他的那首詩,是何等的忠烈激發(fā),讓人不敢去想他虛偽的一面。因此,說它只是“膚語”,恐怕還未中肯,他倒可能是一心一意去作偽的。
上一篇:《題畫·〔元〕戴表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題閑情小品序·〔明〕華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