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中道
從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許,碧云在焉。剎后有泉,從山根石罅中出,噴吐冰雪,幽韻涵澹。有老樹,中空火出,導泉干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下見文礫金沙,引入殿前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許,了若徑寸。朱魚萬尾,匝池紅酣,爍人目睛,日射清流,寫影潭底,清慧可憐。或投餅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聲。然其跳達剌潑游戲水上者,皆數寸魚。其長尺許者,潛泳潭下,見食不赴,安閑寧寂,毋乃靜躁關其老少耶?水脈隱見,至門左,奮然作鐵馬水車之聲,迸入于溪。其剎宇整麗不書,書泉,志勝也。或曰:此泉若聽其噴溢石根中,不從龍口出;其巖際砌石,不令光滑,令披露;山骨石渠,不令若槽臼:則剎之勝,恐東南未必過焉。然哉。
——《珂雪齋文集》
〔注釋〕 本篇為《西山十記》之《記四》。碧云寺:在北京西山。時袁中道以國子監生在京。 罅(音xià):裂縫。 跳達:同佻達,舉止輕浮。剌潑:魚擊水聲。
“剎宇整麗不書,書泉,志勝也。”袁小修目光最是靈慧,進了碧云寺,惹世人頂禮膜拜的玩意兒都不放在眼里,直待見了大殿前的活水池,才頓時渾身上勁,忙忙地跑到寺后去找泉源——抓寺的靈魂去了。一旦抓到,一管筆便倒撞出來,從寺后反奔寺前。這等眼力,筆者還有何說?只得老老實實循了他的筆路,先從寺后說起。
小修年不到三十,登山看泉卻是老于此道了,尋常的輕易不落進筆里。這泉水卻起頭即不凡,只見它在山肚子里憋了好大勁亂沖亂撞,好容易才沖開條石縫鉆出來,所以才得露頭便蓬地猛噴,吐出來的不是潺潺流水,卻連片大塊,形態奇崛,有如冰雪。有這番身份,小修才肯贊一句“幽韻涵澹(蕩漾)”,點一點頭收入筆底。這泉水勁力可真大,便奔到寺里還不減,穿過空心老樹之際,樹口竟同噴火一般激濺。甚至到了廊下水渠里兜了一圈,水勢已經緩了許多,還能在渠沿撲跌出一片聒噪。當真是野性未馴。有此活潑潑的水,池子里魚兒也紛紛活躍起來。先這“萬尾”已覺聲勢浩大,次這一片眩目的“紅”更顯熱烈,袁小修畫龍點睛,再點個“酣”字,真個兒滿池歡騰、全篇皆活。水的至清,魚的寫影,令人聯想到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然而子厚心是冷冷的,結果水也魚也都陪著他發呆。小修卻是一腔的酣熱,這從他細掰著餅子左右逗玩魚兒,傾耳細聽魚兒嚼食呷水之聲,努目細辨魚兒的老小、浮沉、舉止輕薄還是穩重,另外又像模像樣地悟出個“靜躁關其老少”之理,便可知了。所以他筆下的水,縱然清得一丈猶如一寸也似明凈,讀者也不覺半分凝滯;他筆下的魚影,縱然明晰,但既是在繞池大游行,那影兒想必與“四廂花影怒于潮”有相同意趣。末了,這泉水要出寺了,然而來時已爭先恐后,出門自也休指望它溫文爾雅。袁小修深明乎此,所以腕下注力,但見那泉水忽然生了蛟龍之性,奮力大吼,聲如金戈鐵馬,又如水車轟隆,昂起頭來,鱗光一閃,迸進大溪,其形雖沒,其威猶存!有泉如此,碧云寺里還有什么敢不黯然失色?有龍如此,碧云寺僧卻枉費心機造龍口、開石渠,不任它自由自在、恣意縱橫,卻逼它循規蹈矩、屈就槽頭,又怎能不惹起袁小修好大議論?
泉水是奔流跳蕩,文筆也奔流跳蕩,泉耶?文耶?戛戛乎難辨。然而這還是袁小修放著豪士不做做居士、一意息心守枯寂時所為之文呢!然則其文心究竟有多少奇構逸想,誰又能測知呢?
上一篇:《白鷗詩序·〔唐〕陸龜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碧暉上人修凈室引·〔明〕袁宏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