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詩詞
江西詩詞,興起于晉、唐,及宋而達鼎盛,元雖疲弱但余勢猶存,故明初得以中興。有明一代三百年,江西文學由盛轉衰,復由衰轉盛,再由盛轉衰,幾多沉浮,無論是“歷時性”發展,還是“地域性”分布,都值得我們對其深入進行研究。
明洪武前夕至建文朝,明代江西詩歌以劉崧開創的“江右詩派”為代表,與同時的其他四個詩派相比,因迎合時勢需求而獨領風騷。江右詩人溫厚醇雅的人品與文品,既適應了明初高壓統治的需要,也造就了溫雅醇正的詩風,為此后“臺閣體”的產生作了鋪墊與積累。在由元入明的作家中,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元末遺老,一類是明初諸家。前者如張昱、危素等,為江西文學揭幕;后者如劉崧、陳謨、吳伯宗等,為江西文學或開宗立派,或導夫先路,樹立典范。他們共同成為明代江西文學繼往開來的領路人。
明永樂至成化朝,在文壇占主導地位的是“臺閣體”。作為盟主,“三楊”之首的楊士奇繼承江西先賢的文學傳統,開創了平正典雅、雍容醇厚的詩文風氣,影響明代文學達百年之久。在臺閣體作家中,江西籍占大多數,故有人把明代臺閣體看成是江西的文學流派。臺閣體雖然有缺點,但不宜全盤否定。
明弘治至正德朝,江西文學呈現較明顯的衰落之勢。此時占主流的作家群主要有茶陵詩派和以復古為號召的“前七子”,其中很少或幾乎看不見江西籍作家的身影。江西籍作家主要活躍于理學領域,他們以理學名家,且成就卓著,故江西素有“理學之邦”的美譽,而作為作家的他們卻不能成為主流。
嘉靖至泰昌朝,江西文壇特別昌盛。有詩文集傳世的作家較多(近50位),而且大多兼以理學名家。文學巨匠湯顯祖的出現,為江西文壇再鑄輝煌,故稱此時為明代江西文學的中興時期。湯顯祖以他“情至”的文學理論和宏富的詩文創作實踐,對明后期詩文的反復古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他創作的以“臨川四夢”為代表的傳奇(即戲曲),代表了明代傳奇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他在明代乃至整個古代戲曲史上的崇高地位。
天啟、崇禎及明清之際,作家數量也不少,猶如夏夜的流星劃過天空,雖然美麗但略嫌短暫。此時的詩歌成就不高,但因一批殉國作家和遺民作家的涌現,給即將謝幕的江西文學增添了一抹亮色,其高尚品格與浩然正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地域性”角度看,江西作家的分布與文學的盛衰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態勢。明代江西有文集存世的作家共186人,分布在十三個府的不同縣。按府來分,吉安府59人,占總數的31.7%,居第一位;南昌府32人,占總數的17.2%,居第二名;撫州府28人,占總數的15.1%,居第三名;饒州府與建昌府均為13人,占總數的7%,并列第四名;廣信府12人,占總數的6.5%,居第六名;臨江府與贛州府均為7人,占總數的3.8%,并列第七名;九江府6人,占總數的3.2%,居第九名;瑞州府4人,占總數的2.2%,居第十名;袁州府3人,占總數的1.6%,居第十一名;南安府與南康府均為1人,占總數的0.5%,并列第十二名,亦即倒數第一。雖然沒有對明代江西作家1061人的區域分布情況作數理分析,但由此可見一斑。
吉安、南昌、撫州三個府占據明代江西作家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吉安府,是明代江西文學的重鎮。明初“江右詩派”的開山祖劉崧與“臺閣體”的盟主楊士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沒有他們,明代江西文學便會黯然失色。南昌,歷來為省城之地,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詩歌成就處全省之前列,自然在情理之中。撫州,承先達鄉賢之余烈,故詩歌能保持較高水平。尤其是湯顯祖和“臨川四家”中的艾南英,代表了明后期江西文學的最高成就。如果把明代江西文學分為兩段的話,那么,前期由吉安府作家占盡風流,后期則由撫州府(即臨川)作家領軍。前后交相輝映,共同演繹明代江西詩歌。
上一篇:明代江西詩詞
下一篇:宋元江西詩詞·南宋江西詞作·鳳林詞派詞人劉辰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