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詩詞·元末明初江西詩詞·張昱、危素、張羽·“明初四杰”之一的張羽
張羽(1333~1385),字來儀,后以字行,更字附鳳,號靜居,九江人,僑居吳興[1]。元末,領鄉薦,為安定書院山長,再徙于吳。洪武初,征授太常寺丞。尋坐事竄嶺南,未半道召還。羽自知不免,投龍江死。張羽工詩,善書畫,在明初與宋濂、童冀、姚廣孝相唱和,與高啟、楊基、徐賁號“明初四杰”[2]。生平事跡附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五《高啟傳》中。
張羽有詩集《靜居集》[3]和文別集《張來儀文集》。《四庫全書》錄其《靜居集》四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6冊錄其《靜庵張先生詩集》一卷(清鈔本)收《張來儀先生文集》一卷、補遺一卷,豫章叢書(士禮居鈔本,民國五年刊)《叢書集成續編》第185冊影印。《列朝詩集》錄其《靜居集》樂府、五七言古詩140首和《靜居集》五七言今體詩100首,《明詩綜》錄23首,《明詩紀事》錄11首。
張羽是元末遺老詩人中名聲最大的江西籍詩人,為“明初四杰”之一。最早提到“高、楊、張、徐”四杰的,可能要數明代胡應麟,他在《詩藪·續編》中說“以唐人與明人并論,唐有王、楊、盧、駱,明則高、楊、張、徐”[4],顯然是把張羽比況“初唐四杰”之盧照鄰。
其詩音律和諧,情韻幽深,雖“高雅不及高啟,俊爽不如楊基,而覃知冶煉,佩實銜華,自是詩人之詩。近體詩尤清遒澹逸,有不盡之味”。[5]
如《送劉仲鼎歸杭州》:
欲別又牽衣,傷心故舊稀。自憐為客久,不忍送君歸。遠岫明殘雪,空江淡落暉。東風重回首,一雁背人飛。
這首詩雖是傳統的送別題材,但寫得情韻悠遠,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足見詩人冶煉之功。開篇以“牽衣”動作細節表難舍之情,故舊多凋零,更添傷心之情;身歷亂世,客中送客,故不忍送;冬天的殘雪映亮了天邊的微云,夕陽的余暉淡淡地灑落在空曠的江面;站在料峭的春風中,當再次回望江面,只見孤雁剛才正背著人獨自地飛著。詩人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與牽掛之情,透過對送別場景的描繪而躍然紙上。
又如《燕山春暮》:
金水橋邊蜀鳥啼,玉泉山下柳花飛。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絕春歸客未歸。
嘆春、惜春之間,愁情自現,深思冶煉,樸實含華。七絕如《贈琴士》《聽老者理琵琶》《取勝亭感舊》《奇天目山雍長老》等,都寫得清遒澹逸,有不盡之味。五古詩如《金川門》《立秋日早泛舟入郭》《春初游載山》等,或低昂婉轉,或沖淡有致而近韋、柳,而朱彝尊認為“郁轖”(隱曲不暢的樣子);七古多題畫、應酬之作,如《春山瑞靄圖》《倪元鎮畫竹沈御史所藏》《畫山水行》《錢舜舉溪岸圖》《余將軍篆書榻本歌》《李遵道墨竹歌》《唐子華云山歌》等。
注釋
[1]按:《明史》本傳稱“從父宦江浙,兵阻不獲歸,與友徐賁約,卜居吳興”。[2]按:《姑蘇志》卷五十二稱“至正、洪武之際,(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齊名,號‘吳中四杰’”。[3]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五稱《靜庵集》為刪存本。[4]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64頁。[5]宋佩韋:《明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三年版,第27頁。
上一篇:宋元江西詩詞·宋元江西詩社·元代江西詩社·夏霖真率會
下一篇:明代江西詩詞·明末清初江西詩詞·遺民詩人·“易堂九子”中的部分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