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出自:《莊子》名言名句
《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譯文如下:
(雜篇 庚桑楚)
首先要使自己身心平正。因為身心平正以后,不論在什么場合,自己的心都能夠保持安靜。能夠看出真正是非善惡,才能夠使心達到虛通,也就是虛心坦懷的狀態。心能夠虛通,就能恬淡無為,順應萬物而無窮理。
這就是不因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所動心的修身處世方法。
《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出自:《莊子》名言名句
《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譯文如下:
(雜篇 庚桑楚)
首先要使自己身心平正。因為身心平正以后,不論在什么場合,自己的心都能夠保持安靜。能夠看出真正是非善惡,才能夠使心達到虛通,也就是虛心坦懷的狀態。心能夠虛通,就能恬淡無為,順應萬物而無窮理。
這就是不因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所動心的修身處世方法。
上一篇:《嗒焉喪其耦。》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下一篇:《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