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仁、義、禮、信等等,都是儒家思想觀念體系中重要的理論范疇,對它們的闡述解說,是儒家經典的重要內容,它們之間又是互相聯系著的。除了《孝經》是集中論述“孝道”與“孝治”思想的專書以外,儒家的其他經典如《論語》、《禮記》、《孟子》等,也都有論孝的內容。本章將介紹其他儒家經典中的孝論,以便讀者把它們與《孝經》的內容進行聯系和參照。
一、《論語》中對孝的論述
《論語》一書,是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語、行事的儒家經典。《論語》反映了孔子等人多方面的思想觀念,其中論及孝的文字共有二十一條。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學而》)
這是有子(姓有名若)論孝悌之道,顯然也是孔門的思想認識。它與《孝經》中《廣揚名章》所說的“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義理相通。有子認為孝悌“其為仁之本與”,《孝經·開宗明義章》也提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學而》)
孔子對弟子(后生小子)的要求,首先是“入則孝,出則悌”,即居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孔子把孝悌之道作為門徒立身行事的根本原則。
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學而》)
子夏(姓卜名商)在此談到君子的“賢、孝、忠、信”這四種修養,其中,侍奉父母能竭盡心力,是君子修養的標準之一。
4.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學而》)
曾子說:“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遠代先祖,就能使人民變得忠厚樸實。”這與《孝經》中所提到的“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敬”,且以此來教化民眾的說法是一致的。
5.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學而》)
在《論語》中,孔子給“孝”下定義,如同給“仁”下定義一樣,因具體情況不同而各有其針對性。孔子在此強調孝道中對父輩行為準則的承續這一方面。后代研究者認為這段話是針對孟莊子的行為而言(參看本節第20條)。
6.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子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
孔子為學生樊遲解釋孝即“無違”。《孝經·紀孝行章》中有相近的提法:“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
孔子對孟武伯解釋“孝”的涵義時說:“做父母的只為孝子的疾病而發愁。”言下之意是:在其他方面,孝子的行為無可挑剔。因此,孝子既須時時提高自己的美好德行,也要注意保持身體健康,以使父母長久有所依靠。
8.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
贍養父母,是行孝的基本方式,但孝道還不止如此。孔子指出:“畜牲犬馬也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恭敬順從父母,那么怎樣區別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呢?”可見,孔子認為孝道還應該強調“敬”,《孝經·廣要道章》中也說:“禮者,敬而已矣。”
9.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
孔子在這里用反問的形式回答子夏問孝。推其語意,孔子認為:為長輩做事,供給長輩酒食,都還不能稱為孝。孔子仍然是強調孝道中的“敬”。
1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為政》)
孔子回答季康子關于教化民眾的方法時,提出“孝慈,則忠”的觀點,也就是說:把孝親之道移于事君,是培養人們忠的品質的最佳途徑。這與《孝經》中宣揚孝道、教化民眾的思想是一致的。
1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
孔子在回答有人提出的“你為什么不去從政?”的問題時,借用《尚書》上關于以孝悌之道影響當政者的話,說明孝悌之道對政治的作用,這可以說是孔子一貫的思想認識,即孝道與孝治互相為用。
12.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
把孔子的這段話與《孝經·諫諍章》相比較,可以看出兩者略有差異。在這里,孔子對諫諍父母的問題有所保留,他說:“兒子對父母要輕微婉轉地勸諫,自己的意見沒有被父母采納時,仍然要恭敬順從,不要冒犯,雖然心中憂愁,但不可怨恨。”但《孝經·諫諍章》卻態度明確地指出:“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1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里仁》)
這是流傳甚廣的一句話。推測孔子的語意,可以這么理解:父母在世時,兒輩應竭力侍奉,晨省昏定,不離左右,若外出遠游,就不能事親盡孝,又勞父母掛念。如果一定要出游,也要有固定的去處,不可漫無定所。
14.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里仁》)
此同前之第5條。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里仁》)
孔子的這段話,道出了孝子的心情:“父母親的年齡,不能不記在心里。一方面,為父母親的高壽而喜,另一方面,又因父母年事已高存世之日漸少而憂。”
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罕》)
這是夫子自道。孔子自己在行孝道、守禮法上也是恭敬謹嚴的。
17.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
孔子贊揚學生閔子騫的孝行,沒有說出閔子騫具體的作法,只是說:“別人對他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沒有異議。”
18.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顏淵》)
孔子認為:君賢臣忠、父慈子孝,是政治中最重要的倫理基礎,而這正是《孝經》中宣揚的“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的思想。
19.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陽貨》)
孔子的學生宰我認為為父母守喪一年就夠了,孔子則批評他“不仁”。孔子認為:“兒女生下來,三年后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因此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所通行的喪禮制度。”
20.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于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子張》)
這段話與孔子所說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相通。孟莊子是魯國的大夫,他的父親孟獻子是春秋時期有名的賢大夫,孟莊子沿用父親的舊屬下和為政之道,孔子稱其為孝,而且認為這種做法是難能可貴的。
21.所重:民、食、喪、祭。( 《堯曰》)
在儒家思想觀念中,把喪禮與祭祀的重要性,同人民與糧食的重要性相提并論。這是通過重喪葬、重祭祀來敦厚民俗。
上一篇:孝經《第八章 孝道——家庭倫理的孝》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第十章 孝子的故事與傳說》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