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路:為親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家貧,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外。親沒,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裍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負米供甘旨,寧忘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獨念舊劬勞。
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學(xué)生。子路早年家庭貧窮,曾經(jīng)以野菜當(dāng)主食。為了奉養(yǎng)雙親,子路曾趕到百里之外,買了米親自背回家。后來,父母相繼去世,子路南游到楚國,當(dāng)上大官,隨從車騎有上百輛,屯積了上萬鐘的粟米,坐著厚厚的褥被,排列著大鼎進食,但子路仍然憶念著過去的情景,他嘆息地說:“現(xiàn)在即使想要吃著野菜,去為父母親背米,也辦不到了。”
這則故事,重點在于子路富貴之后,對往昔歲月的回憶和由此而發(fā)的感嘆。父母在世之日,雖然家庭貧窮,但“啜菽飲水盡其歡”,百里負米以養(yǎng)親,也還可以有一份安慰,然而,一旦父母去世,“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那種深深的遺憾,是最無以排遣的。
上一篇:孝經(jīng)《姜詩:涌泉躍鯉》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jīng)《孝與家族制度》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