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譯文】 曾子聽了孔子前面所說的話,感嘆道:“多么博大精深啊!孝道實在是太偉大了!”孔子說:“孝道,是天的常道,是地的義理,是人的實踐。天地間永恒的道理,是人們應該共同遵循的法則。能夠遵循天地間的法則,把握天地間的規律,就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了。因此,利用孝道教化百姓,不需要嚴厲的手段就能夠達到目的;利用孝道治理國家,不需要嚴刑峻法就可以有良好的效果。先代的圣王正是了解到通過教育就能感化民眾,所以他以身作則,倡導博愛,在這種感化作用下,民眾也就沒有遺棄雙親的行為了;向民眾做出恭敬謙讓的表率,民眾也就沒有互相爭斗的行為;向民眾教導以禮樂,民眾就會和睦相處;向民眾表明什么是善惡美丑,民眾也就不會去犯禁了。《詩經·小雅·節南山》曾贊頌周朝的太師尹氏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啊,人們都在仰望您、效法您哩!'”
三才,指“天、地、人”。本章以“三才”為名,是取孝道為“天經、地義、民行”之意,也就是把孝道的地位提到天地間的法則、規范的高度來闡發義理。“天經、地義、民行”中,“民行”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從幾個方面論述了推行孝道對于教化民眾、治理天下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三才”之道,是先秦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在《易經》中更有相當豐富的闡發,它強調人在“天”、“地”之間的平衡與協調作用。本章以“三才”為題,正反映了《孝經》作者在論“孝”時所表現的思維之廣闊性與深刻性。
上一篇:孝經《丁蘭:刻木事親》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喪親章第十八》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