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鑒賞
〔軍爭〕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鑒賞】孫子指出,在敵國作戰,一定要用鄉人作導引,才能得知地利而取勝。李筌注:“入敵境,恐山川隘狹,地土泥濘,井泉不利,使人導之以得地利。”張預注:“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鄉人引而導之,乃可知其所利而爭勝。”陳啟天《孫子兵法校釋》云:“鄉導,即《用間》篇之鄉間,為敵境熟悉地形之土著。在敵境行軍,雖有地圖可按索,而不用土著為導引,每致迷失,陷于危險。”以上注釋都指出,軍隊入敵境,用鄉人作導引的重要。
春秋后期,吳國攻伐魯國的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起初,有一個鄫國人因“漚菅”(浸泡菅莖而做繩索或編草鞋)弄污水流而被武城人拘禁。待吳國來攻的軍隊一到,該鄫人被拘者即逃出,“道之以伐武城”(《左傳·哀公八年》),即擔任吳軍的鄉導,引導吳軍去攻伐武城。武城其地多山,道路險峻,由熟悉當地地形的鄫人當鄉導,抄近路,走便道,故吳軍很快攻克武城。這是春秋時期吳國軍隊因為有當地一個鄫國人當“鄉導”而盡“得地利”,很快攻取魯國城邑的戰例。
戰國中期,齊將匡章率齊、韓、魏三國聯軍攻楚。三國聯軍與楚軍夾沘水列陣,因為不知道沘水深淺,三國聯軍不敢渡河,兩軍相持半年之久,沒有進展。后來,匡章詢問當地樵夫,得知:“荊(楚)人所盛守,盡其淺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呂氏春秋·處方》)于是,匡章派精兵在夜間從楚人盛守處渡河發動進攻,在垂沙(今河南唐河縣西南)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蔑。楚國宛、葉以北土地為韓、魏兩國分取。這是戰國時期齊將匡章因為有楚地樵夫當“鄉導”而得知河的深淺,乃很快渡河大敗楚軍的戰例。
孫子說:“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記住這句名言,對于戰爭指揮者,會有很大幫助。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