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主題篇·用兵“八戒”》鑒賞
〔軍爭〕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
【鑒賞】根據歷史上的戰爭經驗,孫子總結了許多用兵時必須注意的戒律。《軍爭》篇說:“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孫子在這里諄諄告誡人們切莫違反的八條法則,學者們通常稱之為“用兵八戒”。
(一) “高陵勿向”。張預注:“敵處高為陳,不可仰攻。人馬之馳逐,弧矢之施發,皆不便也。故諸葛亮曰:‘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敵從高而來,不可迎之,勢不順也。引至平地,然后合戰。’”這一條意思很明顯,居于高陵的敵兵具有向下俯沖的勢力,切勿向上仰攻它。否則,會被擊敗而吃大虧。戰國后期,秦趙閼與之戰。趙軍萬人先據北山,秦兵后至欲仰攻爭山,不得上。趙將趙奢縱兵向下俯沖擊之,大破秦軍。
(二) “背丘勿逆”。孟氏注:“敵背丘陵為陳,無有后患,則當引軍平地,勿迎擊之。”這一條告誡: 背靠丘山的敵人具有地利的條件,切勿迎面擊它。南北朝時,北周遣將伐北齊,齊將段韶御之。他登邙板之丘山,欲觀周軍形勢。不料周軍以步兵在前,上山逆戰。段韶以騎兵,邊戰邊退,待周軍精力疲憊,乃下馬擊之。短兵始交,周人大潰,四散奔逃。周軍因不懂得“背丘勿逆”的戒律,故而慘敗。
(三) “佯北勿從”。賈林注:“敵未衰忽然奔北,必有奇伏,要擊我兵,謹勒將士,勿令逐追。”這一條告誡: 假裝敗北的敵人一定埋有伏兵,切勿跟從追逐它。三國時,劉備北侵,曹操遣夏侯惇、李典抵御。一天早上,劉備燒屯而去,夏侯惇將追擊之。李典說:“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不聽,果遇劉備之伏兵。后李典往救,劉備見救兵至,乃退。夏侯惇不懂“佯北勿從”的戒律,險遭不測之禍。
(四) “銳卒勿攻”。李筌注:“避強氣也。”杜牧注:“避實也。”這一條告誡: 精銳的部隊在武器裝備、人員素質上都處于優勢,有較強的戰斗力,切勿貿然攻它。春秋時,楚國伐隨。隨臣季良說:“楚人尚左,楚君必在左面,不要與楚王的軍隊交戰。且攻其右翼,右翼無精銳之卒,必敗。右翼偏敗,其他眾卒也會跟著敗逃了。”隨國的少師說:“不與王軍交戰,就不是敵手。”他不聽勸告而攻向楚王之軍,結果隨師大敗。隨少師不懂“銳卒勿攻”的戒律,因而被楚王的左軍擊潰。
(五) “餌兵勿食”。張預注:“《三略》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言魚貪餌,則為釣者所得;兵貪利,則為敵人所敗。”這一條告誡: 敵方作為誘餌的小部隊,其后面必有埋伏,切勿去捕食它。春秋時,楚國伐絞,用不設保衛的采樵人來引誘敵軍。第一天,絞人捕獲楚采樵者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使捕獲的采樵人在山中服役。于是,楚軍占領絞的北門,乘勢把出山的絞人包圍,將絞人擊得大敗。絞人因不懂“餌兵勿食”的戒律,故受到楚軍的突然攻擊而一敗涂地。
(六) “歸師勿遏”。李筌注:“士卒思歸,志不可遏也。”張預注:“兵之在外,人人思歸,當路邀之,必致死戰。”這一條告誡: 正在向其本國歸去的敵軍,急于回家,必能勇戰,切勿去攔截它。南北朝時,后涼呂弘攻段業于張掖,不勝,將東走。段業議欲攔擊之。其將沮渠蒙遜說:“歸師勿遏,窮寇勿迫,此兵家之戒。不如縱之,日后再行圖謀。”段業不以為然,說:“一日縱敵,悔將無及。”乃率眾追呂弘之歸師,結果為呂弘擊敗。段業無視“歸師勿遏”這條戒律,追擊呂弘之歸師,反被呂弘擊敗,嘗到了苦果。
(七) “圍師遺闕”。張預注:“圍其三面,開其一角,示以生路,使不堅戰。”這一條告誡: 被包圍的敵軍知道自己沒有出路會拼死戰斗,應當給它留個缺口。東漢末,朱雋征討黃巾軍首領韓忠,圍住宛城,急攻不下,因而對軍吏說:“敵人見到外面被圍得水泄不通,沒有出路,所以拼死作戰。如果我解除包圍,敵人勢必會自己出來。一跑出來,軍心就渙散了,這是最容易攻破敵人的辦法。”于是,朱雋的包圍開了一個缺口,敵人乘機溜出,宛城很快就攻克。朱雋運用“圍師遺闕”這條兵法,取得了征討韓忠、攻克宛城的勝利。
(八) “窮寇勿迫”。陳皞注:“鳥窮則搏,獸窮則噬也。”梅堯臣注:“困獸猶斗,物理然也。”這一條告誡: 陷入絕境的敵人會狗急跳墻,不要過分地逼迫它。春秋時,吳伐楚,楚師敗走。到清發水時,吳王闔閭又要追擊之。王弟夫概說:“困獸猶斗,何況人呢?如果他們知道不免于死而一起拼命,必能打敗我們。如果放他們一會,讓他們一半已渡、一半未渡時再發起攻擊,就可獲勝。”闔閭從其計,又大敗楚人。夫概知道“困獸猶斗”,懂得“窮寇勿迫”這條戒律,而運用“半濟而擊之”這條兵法,再次將楚人打得慘敗。
孫子提出的用兵八條戒律,是匯集了無數次戰爭實踐的教訓,并加以創造性發展的結果。這八條戒律,在當時用冷兵器作戰的年代,應該說基本上是正確的。這些戒律,在古代長期的戰爭實踐中,曾經廣泛地流傳和運用。在軍事學的發展史上,這又是孫子的一大貢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作戰條件的改變,在運用這些戒律時要防止片面性和絕對化。例如“圍師遺闕”這一條: 戰國時秦趙長平之戰,秦圍趙師數月,沒有“遺闕”,最后迫使40萬趙軍投降。可見“圍師”要不要“遺闕”,這一條要靈活掌握。再如“窮寇勿迫”這一條: 解放戰爭中毛澤東有詩曰:“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通過對“窮寇”的窮追猛打,終于徹底擊敗敵人,解放了中國全部大陸。可見“窮寇勿迫”,也不能絕對化。
上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排兵布陣
下一篇:孫子兵法·主題篇·君主將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