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2小時。曝(pù):曬。寒:凍。如果真有恒心,又何必半夜剛睡下,天不亮就起床;最沒有好處的,莫過于曬一天而又凍十天了。指做事貴在持久,不能忽冷忽熱。明·胡居仁《自題》:“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例】“茍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讀書,做學問,搞科研,貴有恒心。(肖雯等《勤奮·恒心·謙虛》)
又作〔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例】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學習期間,曾寫一副對聯:“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讀書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道理講得透徹明了。(白貴生《妙語雋聯話讀書》)【提示】“曝”在這里不讀bào。
上一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