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什么意思|大意|注釋|
-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踐乎邪徑,外訥于言而內敏于行,然后身立而名著矣。|什么意思|大
-
·憂人之憂,樂人之樂。|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口不得宣,思而后動。|什么意思|大意|注釋
-
·弟之事兄于敬愛。|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務,非人之為,心自甘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
-
·教以事親睦族,教子祀先,謹身節用,利物濟人,婚姻以時,喪葬以禮。|什么意思|大意|注釋|
-
·毋曲事要勢以蘄進身,若吾奮節至秉旄鉞,豈因人力哉。|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萬物有丑好,各各一姿分。唯人即不爾,學與不學分。|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士有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文不可不學,勿作文士;詩不可不學,勿作詩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喪禮貴哀,佛事徒為觀看之美,誠何益,不若節浮費而依古禮,施惠宗族之貧者。|什么意思|大
-
·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足之行,當造膝諫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庶人將昌,必有良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爰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什么意思|大意|注釋|
-
·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
-
·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帥人以正,誰敢不正;敬人以禮,孰敢不禮。使人必須先勞后逸,先功后賞。|什么意思|大意|
-
·老子偷瓜盜果,兒子殺人放火。|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父母之命,勿逆勿怠。|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不能者愧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嗜欲者潰腹之患也,貨利者喪身之仇也,嫉妬者離軀之害也,讒慝者斷脛之兵也。|什么意思|
-
·夫忠孝之于人,如衣與食,不可斯須離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有過不能改,知賢不肯親,雖生人世上,未得謂之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恃相輔家事泰侈。|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妻子具而孝衰于親。|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凡與人同坐,夏則己擇涼處,冬則己擇暖處,及與人共食,多取先取,皆無德之一端也。|什么意
-
·人有三不幸:少年登高科,一不幸;席父兄之勢為美官,二不幸;有高才能文章,三不幸也。|
-
·夫物速成則疾衰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什么意思|大
-
·陷人于危,必同其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
-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身名美惡,豈不大哉,可不慎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必使長者安之,幼者愛之,朋友信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為子之道,莫大于寶身、全行、以顯父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富貴盈溢,未有能終者。|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
-
·古之君子入則致孝于親,出則致節于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不讀《詩》無以言,不讀《禮》無以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節酒慎言,喜怒必思,愛而知憎,惡而知善,動念寬恕,審而后興。|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
-
·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凡讀書必以五經為本,所謂非圣人之書勿讀,讀之百遍,其義自見,此外眾書可以泛觀耳。|什
-
·教子尊學以隆國化,僮奴衣布,馬不秣谷,食飲之用,不過凡庶。|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論德則吾薄,說居則吾貧,勿以薄而志不壯,貧而行不高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勿弄刀筆,譏玩朋僚,若犯要司,敗不旋踵;若輕同類,怨豈在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
-
·無以小財為爭,無以小事為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夫士君子生于世,己無能而望他人用之,己無善而望他人愛之,亦猶農夫鹵莽種之,而怨大澤之
-
·好論人長短,忘其善惡者,寧死不愿聞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孝衰于妻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故為人子者,當思木本之源,須重慎終追遠。|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人多言曰饒舌,物堪食曰可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無以相凌侮,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凡孝于親,則悌于長,友于少,慈于幼,出于事君則為忠,于朋友則為信,于事為無不敬,無不敬
-
·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養兒待老,積谷防饑。|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諫者為救過也,親之命可從而不從,是悖戾也;不可從而從之,則陷親于大惡。|什么意思|大
-
·技藝不可不學,勿妨本業。|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
-
·貧家無門禁,然童女倚簾窺幕,鄰兒穿房入閨,各以幼小不禁,此家教不可為訓處。|什么意思|
-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