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房屋村落名言大全
佳句寶典
“曖曖 (ài’ài) 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看時,一周遭有些黃土墻,兩扇大門。推開看里面時,七八間草屋做成倉廒,四下都是馬草堆,中間有兩座草廳。
盛開著的丁香花、紫羅蘭、玫瑰花如錦繡般燦爛鮮艷,把這座古老的住宅,襯托得更加幽雅、美麗。
遠處,一座座高樓大廈,在夕陽霧影中,披著五彩繽紛的薄紗,像一個個風姿奇特、亭亭玉立的仙女。
這是一座氣派十足的建筑: 飛檐翹角,臺樓環廊,樓高三層,拔地插天。樓上繪有五彩斑斕的各式圖畫,輝煌瑰麗,宏偉軒昂。
樓頂的琉璃瓦,遠看,像女同學穿的百褶裙一樣,風吹來,似乎在舞動。
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點。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過屋頂的大樹,細而密的枝葉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濃的樹蔭把小屋籠罩起來。
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
光線以明亮為好,小屋的光線是明亮的,因為屋雖小,窗很多。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樂的起點; 我歸來,小屋是我幸福的終點。
我回到四叔的書房里時,瓦楞上已經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 字,陳摶老祖寫的; 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城里,除了粉墻青瓦的高樓大院,還有許多破舊的民房鱗次櫛比地錯雜其間,這里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的故鄉。
片斷精選
這個酒店的所在地名叫獨石,是去紅石崖海碼頭的必經之路。這一帶山陵的地層,都從石根土脈中隱映著淺淺的紅色,似是表現這個地方的荒涼與辛苦。圍繞著三五人家的小村落,全是些大葉子的柞樹與白楊。道旁,三間亂石堆成的屋子是一所多年的野店,本來是大塊白石砌成的墻壁,都被煙火熏得黯黑了。石屋前荊棘編成的柵門上斜懸著一個青布的招簾,正在一棵古槐樹下橫出的老枝上飛舞著,這已經包含了無限的古詩的意味。
走進敞著門的小屋,明媚的陽光從窗里又灑進一兩點來,使古銅色的家什更加增添了幾分肅穆。泥地上建了一個小灶,早晨灶里留下的余溫仍溫暖著小屋。走進里間,迎面一個雕花的暗紫色方桌,上面擺了一只殘破的花瓶,幾枝將蔫的梨花卻仍透著溫柔。一只方盒,里面盛著一些布片、線頭。方桌上方懸掛著一只鍍花的暗紫色圓鏡,它和方桌融成不可分割的一體。
故鄉的小木屋別具一格,雖說不很美觀,但住在里面,可以享受冬暖夏涼的溫馨。小屋大都是由一塊塊木板組合而成的,一般都只建兩層。樓梯也是用木板制成的,踏上去,“嘎吱” “嘎吱” 地響,就像秧歌小調,聽起來感到格外親切。
沿著一條小街,一幢幢小木屋緊緊地挨著,幾乎不留一絲縫隙。這樣一來,人們經常會鬧笑話——走錯了家門。可是,善良的鄰人總會熱情地招呼你進屋,泡一杯香茶,面對面地寒暄一番。
“細雨潤草綠,微風沁花香。” 春天的小木屋別有一番情趣。綿綿細雨下個不停,嫩草葉上的點點水珠,宛若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小木屋前的一方草地里,雖積著清清的雨水,可我們中的一些頑童總愛光著腳丫子在水里撲打著。水花飛濺,弄得身上的衣服都濕了,卻不斷地揮動雙手,非常開心。
我來宏村那天,小雨正淅淅瀝瀝地下著。這兒的巷子很窄,我撐一把傘,便把巷子填得滿滿當當的,走在青石板鋪成的小路上,我不得不驚嘆宏村人的智慧。宏村是有名的 “牛形村落”:西面的雷崗宛如牛首,村頭有兩棵大樹,像兩根粗壯的牛角,直插云霄。一棵是紅楊,一棵是白果,象征紅白喜事。村后,有個清澈見底的湖,恰似碩大的牛胃。那貫穿山村的水渠,自然是曲折的牛腸了。整個村子,形狀酷似一頭臥牛。幾百年來,生活在宏村的人們,也像勤勞、溫馴的牛一樣在這片土地上耕耘,臥看云起云落,笑觀世事變遷,是那么平和、安詳。
來過宏村的人,都贊嘆宏村的精致。這里的青瓦白墻、雕梁畫棟,就像一個模型,濃縮了皖南悠久的文化和獨有的韻味。不僅如此,宏村人對生活的熱愛也令人欽佩。這里每家的廳堂,不論貧富貴賤,都要擺上一只鐘,一個花瓶和一面鏡子,諧音為“終生平靜”,這便是他們畢生的追求。于是,宏村人念了書,便去大千世界闖蕩,做一個小小的官或商人,功成名就后,他們再回到這個小小的村莊,蓋一幢小小的房子,建一座小小的花園,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小的世界。一旦實現這小小的理想,他們便滿足了。
當你坐上汽車在閩西南大地上行駛時,憑窗遠眺可以看到綠林間冒出一朵朵大大小小的“蘑菇”; 當你站在山頂俯瞰大地時,溪水邊、山腳下,仿佛降落著許多天外來的“飛碟”。不,那是我們客家人世代居住的土樓。近看,它像堡壘一樣,土里土氣,但里面結構卻很別致,曾被譽為 “世界民居的奇葩”。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顧問史蒂文斯先生參觀后,激動地稱贊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農村建筑模式”。
土樓本是由土夯墻筑起的樓房,形狀有方形、圓形兩種,而圓形土樓則最富有客家土樓的傳統特色。從外面看,土樓的外墻圍成一個大圓環,一般有三至四層那樣高,人們稱它為外環樓,是供飲食起居用的。一跨進大門,只見樓內有樓,又建了一圈內環樓,它比外環樓低一至二層。內環樓中間特大的一間是中心大廳,它是同宗們重要的活動場所,逢年過節,親人們便聚集在這兒,祭祀祖宗。大戶土樓在大廳里還設置戲臺,過年或鬧元宵,大人、小孩便聚集在臺下看《王昭君》 《珍珠塔》 《賽竹馬》……
“振成樓” 是土樓中的佼佼者,除了內外兩環樓,在外環樓外側還有左右對稱的半月形館舍相輔,從整體上看,儼然是頂“烏紗帽”。外環樓高20米,有四層,各層呈八卦形,每“卦”六間,每間窗戶前后相對,夏天門窗一開,涼風習習。冬天,關上窗戶,人們就像在溫暖的搖籃里,冬暖夏涼。每“卦” 之間有防火土墻相隔,如果一 “卦” 失火,土墻便阻止火勢蔓延。內環樓有兩層,樓上有鏤刻窗花、鐵制圖案欄桿。中心大廳有獅子石雕,琉璃瓦屋頂。墻上有許多古今名人的題詞,借以勉勵后代子孫創造新奇跡。
在土樓集中的洪坑村,開辟了洪坑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可以品嘗客家風味小吃,可以欣賞土樓書畫雕塑展覽,可以購買客家土特產品。在振成樓右側半月形的耳房里,展示著客家文化精品,那質樸的斗笠,繡花的圍裙,小巧的火籠,閃光的紀念章,書畫雕塑展引起游人極大的興趣。振成樓內 “舞龍鬧春” “客家婚俗” “作大福” “豐收樂” 等既有中原傳統文化特色又有客家獨特風情的民俗表演,更是令人駐足忘返。
庭院的后面便是著名的“百草園” 了。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中,以生花妙筆道盡了園中的斑斕色彩、盎然情趣。百草園,其實只是約有兩三畝地的菜園。園子的西北角,還有一個方形的小園。那里有個清水坑,是青蛙游泳的地方。過去,等石蒜花一盛開,小孩子們就爭先跑到這冷清的地方來,幼年的魯迅當然也不例外。放眼望去,園子里雜草叢生,開出來的地里,種著油菜、薺菜、蠶豆、蘿卜、黃瓜……隨著季節的轉換,野草和各種瓜菜都在競長。我俯身側觀,到處都是深深淺淺的綠,導游告訴我們,那狗尾似的蛐蛐草,是用來逗蟋蟀的;那可以治病的車前草被稱作“官司草”,用它的莖對折互拉,可以比賽輸贏;那蒲公英一團團的白絨毛隨風飄舞,使我的心兒也跟著飛起來。此外,那秋蟬的長吟,云雀的歡叫,游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都曾使魯迅神往,他常常坐在光滑的石井欄邊,傾聽、揣測,然后去尋找……魯迅對大自然的熱愛可以說就是從這里起步的。難怪先生能將園里的昆蟲、花草描寫得惟妙惟肖。
從魯迅故居出門東行百余步,過小石橋,有一扇朝北的黑油竹門,里面便是三味書屋了。書屋中央高懸著一塊寫有“三味書屋” 的匾。在匾的上方,有一幅巨大的松鹿圖,兩旁的對聯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 這里畫的“鹿” 是“福祿壽” 中“祿” 的諧音,這畫和對聯當然是鼓勵讀書人好好讀書,以便將來去追求功名利祿。窗前壁下,放置七八張桌椅,形狀各異、參差不齊。魯迅的書桌在書屋東北角,遺憾的是,上面的“早”字被管理人員保護起來,我們誰也沒能一飽眼福。那三味書屋的“三味” 又指哪三味呢?原來,這個典故出自宋代李淑君寫的《邯鄲書目》: “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zǔ),子為醯醢 (xī hài),是為書三味。” 這是說,前人把經、史、子三類比作三種不同方法烹調的肉食,“三味”,就是勸人們讀書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多咀嚼、多尋思。當然,這些典故和道理,魯迅當時都是不知道的。
上一篇:《野獸·虎》狀物作文寫作技巧
下一篇:《建筑物·園林陵苑》狀物作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