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黃公好謙》注釋,意譯與解說
齊有黃公者,好謙卑。有二女,皆國色。以其美也,常謙辭毀之,以為丑惡。丑惡之名遠布,年過而一國無聘者。衛有鰥夫,失時,冒娶之,果國色。然后曰:“黃公好謙,故毀其子,妹必美。”于是爭禮之,亦國色也。國色,實也;丑惡,名也。此違名而得實也。
——《尹文子》
【意譯】
齊國有位黃公,喜歡謙卑。他有兩個女兒,都是天姿國色。因為她們長得美,黃公常常很謙卑地對人說自己的女兒生得丑,大家也就都以為他女兒長得丑。后來,丑陋的名聲到處傳播,使兩個女兒過了出嫁的年紀還呆在家里,全國沒有一個人敢來求親。衛國有個光棍,錯過了婚娶時機,就冒險娶了黃公的長女,結果發現非但不丑,反而是國色天香。然后人們說:“黃公這個人好謙卑,所以說自己女兒丑,因此小女兒肯定也很漂亮。”于是遠近的人都爭著來求親,結果發現也是國色。黃公女兒漂亮,是實情,丑陋,是名聲。這實際上是違背名聲而得到實情的一例。
【解說】
謙虛,是中國古代圣賢推崇的美德之一。先秦諸子中,《老子》最講究謙退,虛無。因為老子認為萬物之源的“道”是虛狀的,但虛狀的道卻能發揮無窮的作用來,可見老子講虛無,含有無窮的創造因素。應用于人生上,虛、謙、退,一方面呼吁“不爭”,以消除社會爭端,另一方面,要人們凝煉內在的生命,給予人的主體以無限的精神空間。與老子本體論、人生觀角度講謙不同,孔子講謙是為了提高個人的修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導弟子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長處,加速自己的道德完成。至于《禮記》所載言論,往往泛化為一種行為準則,比如“美則稱人,過則稱己”,“自卑而尊人”等等,都是脫離了具體條件,將“謙卑”作為一種無條件的道德命令要人們尊奉。世界上沒有真正無條件的真理,或者說一切無條件的都不真。上帝是無條件的存在,也是虛偽的存在。謙卑一旦成為抽象的道德律令,也就虛偽得像黃公一樣討厭。謙卑、謙虛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其真意應在于提供一種調節人與人之間緊張關系的精神機制,它的根據和條件是個體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由于人們的認識都受到特定時空的限制,都帶有片面性,甚至是根本的荒謬,就不能僅僅鼓吹“固執己見”,而應該能夠容納,允許與自己不同乃至敵對的見解的存在,這就需要“謙虛”,——虛己以待人,這樣的謙虛也許才真正有意義和價值。如果從謙虛的問題看此則寓言,也就超越了寓言作者對于“名”、“實”關系的譬喻。
【相關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人道惡盈而好謙
——《易·謙卦》
人各有能有不能。
——左丘明
上一篇:《劉基·鸛遷其巢》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黃公竊刀》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