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取友必端》注釋,意譯與解說
鄭①人使子濯孺子侵衛②,衛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 “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執弓, 吾死矣夫!” 問其仆曰: “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 “吾生矣。”其仆曰: “庾公之斯, 衛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 何謂也?” 曰: “庾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學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 “小人學射于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學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抽矢扣輪③去其金,發剩矢而后反。
—— 《孟子·離婁下》
【注釋】
①鄭: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新鄭一帶。②衛: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滑縣一帶。③扣輪:在車輪上敲擊。
【意譯】
鄭國人派子濯孺子侵犯衛國,失敗后,衛國派庾公之斯在后面追趕他。子濯孺子說:“今天我大病發作,不能夠拿弓射箭,我死定了!”又問他的御者:“追趕我的是誰啊?”他的御者說:“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說:“我能夠活命了。”他的御者說:“庾公之斯,是衛國射箭的高手,您說‘能夠活命’,是什么道理呢?”子濯孺子回答說:“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學射箭的,而尹公之他是向我學射箭的。尹公之他這個人,是很正直的,他選擇的朋友一定也很正直。”庾公之斯終于追上子濯孺子,他對子濯孺子說:“您為什么不拿弓箭?”子濯孺子回答說:“我今天大病發作,不能夠拿弓箭。”庾公之斯說:“在下向尹公之他學射箭,尹公之他向您學射箭。我不忍心用您射箭的技術回過來加害于您。不過,今天的事情,是國家大事,我不敢放下不管。”說完抽出箭來在車輪上猛敲,敲掉箭頭上的金屬,射完剩下的箭之后就回去了。
【解說】
人生的難題莫過于知可為而不能為。庾公之斯追上的敵人如果不是子濯孺子,那么就可干脆利落,或殺或擒,然后回去報功請賞。但這敵人偏偏是自己老師的老師,殺之,則陷自己于不義;不殺,又陷自己于不忠。忠義應該并舉,但擺在庾公之斯面前的卻是盡忠不能盡義,盡義不能盡忠。如此兩難之境,自然讓人躊躇難定。這般難題倒也并不是只有庾公之斯一人遇著,三國時關羽奉命在華容道設伏兵,欲擒曾對自己有不殺之恩的曹操,不是也同樣犯此躊躇嗎?關羽最終放走了曹操,而庾公之斯佯射子濯孺子,暗地里卻放了他一條生路。從表面看,他們的難題都得到了解決,而實際上,不過是由外在沖突轉入更為激烈的內心沖突。盡了師友之義,報了不殺之恩,但卻違背了君王之命。矛盾的形式是變化了,但沖突的實質卻沒有改變,而由這沖突導致的關羽和庾公之斯之流的心靈痛苦,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得到解脫的。盡管古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重要心理現象,而庾公之斯之流也不可能由心靈的痛苦上升到對人生荒謬的哲學認識。但庾公之斯之流所產生的這一心理現象畢竟提供了人心復雜性的又一佐證。
【相關名言】
人并不是只有一個圓心的圓圈;它是一個有兩個焦點的橢圓形。事物是一個點,思想是另一個點。
——法國·雨果
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
——德國·歌德
上一篇:《蘇軾·去癭而死》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浮白齋主人·名讀書》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