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爪下的歌聲》寓言賞析
林子里有一只夜鶯。夜鶯原本就是一種很會唱歌的小鳥,而這只夜鶯更是以歌聲優美動聽而聞名。每當它站在樹枝上唱歌的時候,看啊,森林里幾乎所有的動物都聚集過來了。它們都伏在樹下,聽著小鳥的歌聲,把所有憂愁全都忘了。可是,那也只是“幾乎所有”,并不是全體動物都那么喜歡夜鶯的,有一只貓就一直對夜鶯懷著妒忌之心。這只貓覺得自己才是個了不起的歌手,因為每到春天,它總是蹲在屋頂上唱著它的小夜曲——當然,它從來就沒有幾個聽眾,因為除了母貓以外,從來沒有別的動物喜歡聽它的歌聲。可是在貓看來,沒有聽眾并不是由于自己唱得不好,一定有別的緣故。“一定是那只小鳥攛掇它們不來聽我唱歌的。”貓這樣想。于是它準備把夜鶯抓到手,覺得這樣別人就一定會欣賞自己了。何況,它對傳說中的那種美妙歌聲也有些好奇,同時也想要比比看,夜鶯的歌聲究竟好聽在哪里。
這一天,夜鶯正站在樹枝上打盹,突然感到自己像是被一個鐵鉗夾住了。它睜眼一看,嚇得縮成一團,自己竟是落到了一只貓的爪子里。貓會爬樹,而且因為爪子下有厚厚的肉墊,走路時一點聲音也沒有,所以夜鶯根本沒有發現。它心想這回肯定要沒命了,縮著頭正準備受死,可是半天不見貓下口。正在奇怪時,卻聽得貓在它耳邊低聲說道:“夜鶯啊,我親愛的小鳥,我可是常常聽別人說你的嗓子好,你的歌聲是多么的甜美動人,是森林里第一流的音樂。”
受到貓的贊美,可憐的小鳥仍然膽戰心驚,聲音顫顫地道:“那只是別人順口說說而已,不是真的啊。”
貓笑了笑,道:“別人說的話,我也不太相信,只是連我的老朋友狐貍也這么說,它可是不會說謊的,應該都是真話。小鳥啊,狐貍說你生就一副天賜的金嗓子,唱起歌來又甜美又動人,不管是誰聽了你唱歌,牧童也好,牧羊女也好,都會聽得神魂顛倒。所以啊,我想我也會非常喜歡聽你唱歌的。”
貓說得非常和藹。可是貓的口氣越和藹,夜鶯卻越害怕,它渾身都在發抖。貓也感覺到了,它笑了笑,道:“別害怕了,不用抖成這個樣子。我親愛的朋友,我沒有要吃你的意思,別誤會。我只要你為我唱支歌,僅此而已。只要你唱得令我滿意,我就會放了你,讓你在樹林里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要知道,我也是個音樂家呢,平時睡覺前我都要‘喵嗚喵嗚’地唱一支小夜曲才能入睡。”
夜鶯抖得厲害。貓把它抓得太緊了,它快要透不過氣來。它壯起膽子說道:“貓先生,假如你真想聽我唱歌的話,就請你先把我放了吧。”
貓搖了搖頭,道:“這可不行。要是放了你,你不為我唱歌就跑了,那該怎么辦?還是在我的爪子下唱吧,只要你唱好了,馬上就可以自由了。怎么樣?親愛的,你唱吧,就唱一支短短的小曲兒也成,讓我也聽聽這種妙不可言的歌聲高興高興。”
夜鶯再也沒有辦法,它只得在貓的爪子下唱歌了。可是,在它的身上還壓著尖利的爪子,它哪里還能唱出動聽的歌來?它能發出的只是一些嘰嘰的哀鳴。貓聽了,嘲諷地笑道:“天哪!這就是老朋友狐貍說的那種美妙的歌聲么?這就是顛倒眾生的動人音樂么?我真想不通你怎么能靠這種怪叫讓樹林里的所有動物傾倒。就算是我的小貓,聽到這種聲音恐怕也會受不了。”
“貓先生,這是因為……”
夜鶯壯著膽子還想解釋,貓打斷了它的話,道:“不用說了,真受不了你這種怪叫聲。我還指望著能見識一下你的美妙歌喉呢,看來我是全然指望錯了。你的價值大概只能在我的牙齒里才能體現出來,想必把你放進我的嘴里,我才會高興吧。”
貓說到做到,立刻將夜鶯放進嘴里。可憐的歌唱家,最后一支歌還沒唱完,就被貓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了。
——根據(俄國)克雷洛夫《貓和夜鶯》改編
入選理由:
只有寬容的人,才會得到別人有益的勸告。
燕壘生語:
克雷洛夫生活在19世紀的俄國。當時的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對言論壓制極其嚴重。作為一個有良心的文人,克雷洛夫對這種高壓政策一直懷有不滿之心,所以借這個寓言來諷刺。中國舊時代的茶館里,大多貼了一個紙條,上書“莫談國事”。茶余飯后,自然是閑聊的好時候。一旦說上了癮,嘴皮子上什么話都會溜出來,肆無忌憚地抨擊時政,萬一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聽去了,向官府告一個“聚眾喧嘩,圖謀不軌”的罪名,發話的人可能早就跑了,茶館卻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就要受池魚之災,所以茶館老板貼上這紙條,算是警告,也算勸誡。
夜鶯只是一只小鳥,在貓的面前當然是沒有發言權的。作為一只小鳥,它所能做的也僅僅是唱出自己的歌而已。歌聲縱然很動聽,然而在貓爪子下,卻只能發出一些怪叫。其實何止是夜鶯,貓自己若是被狼叼在嘴里,發出的聲音同樣不中聽。不過,當貓處于強勢地位時,它是不會明白這個道理的。其實做一個換位思考的話,嘴是長在人身上的,夜鶯的歌聲和貓兒叫春同樣是一道風景,都有歌唱的權力。但要求夜鶯在貓爪子下仍然要唱出動人的歌來,就實在是強人所難了。
中國的古人說過:“聞過則喜。”聽到別人的批評應該感到高興,因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于自己是有幫助的。“聞過則喜”自然是一種好品德,然而若是征求意見的人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將發言者按在爪子下,那么縱然擺出這樣的高姿態,也會使歌功頌德的初衷全都變調的。過去的專制統治者卻總是樂于當克雷洛夫筆下的貓,然后就有理由去指責夜鶯的歌聲難聽。這種態度直到現在仍然可以在不少人身上看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當產生某些后果的時候,卻總是不肯端正自己態度,反倒去責怪旁人得過且過,不愿直言相告,這豈不與克雷洛夫故事中的貓一樣了?別人的話即使有些不中聽,聽一聽也不會有太大害處,要知道自古忠言都不太悅耳。我們不要總想當裁判,不妨學著做一個合格的聽眾,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傾聽吧。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列那狐和公雞商特克萊》寓言賞析
下一篇:《別人的錯誤,讓別人買單》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