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衛星為何失蹤
1998年2月,一枚火箭騰空而起,它運載著一顆探測火星氣象的衛星直刺太空。人們預定它在1999年9月23日能夠抵達目標。
然而,這次美國宇航局卻失望了。因為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衛星并沒有進入預定的軌道,而是陷進了火星大氣層,很快失蹤了。
為什么經驗豐富的美國宇航局,這次卻讓衛星“誤入歧途”呢?
經過緊急調查,美國宇航局的官員發現問題竟出在衛星的資料上,他們沒有把計量單位中的英制轉換成公制,這個錯誤來自承包工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原來,美國企業包括太空工業都使用英制,噴射推進實驗室是國家實驗室則使用公制。而承包商理應把英制都轉換成公制,以便統一標準。衛星的導航員認定啟動小推進器的力是以公制即“牛頓“為單位,不料,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卻是以英制即“磅”為單位,結果導致太空船的航向出現微小偏差。最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這個沒有把英制轉換成公制的“小錯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顆造價高達1.25億美元的衛星,就此打了“水漂”!
表面上看來,這次衛星的失蹤,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實際上它卻是必然的。那么,這種必然性出現在哪里呢?
原來,美國是現在世界上三個“孤家寡人”之一,只有美國、利比亞和緬甸是全球沒有廢除英制的國家。由此可見,美國度量衡的“一國兩制”,迫使人們無時無刻不進行單位換算,而在大量的換算工作中,“小錯誤”的次數必然會有。
從反面來說,如果美國的度量衡制度不搞“一國兩制”,這樣的“小錯誤”就完全可以避免。
上一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下一篇:無線電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