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石言·秋雪湖之戀》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石言,原名胡石言。1924年生于浙江平湖,1942年肄業于上海法政學院,同年參加新四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新四軍第一師歷任連隊文化教員、團報編輯、宣傳干事、股長、副科長、代理營教導員等職。參加過東橋、魯南、孟良崮、淮河等許多戰役。1949年因病休養數年,后到南京軍區政治部工作。歷任文藝科副科長、前線歌劇團團長、話劇團團長、創作室主任等職。195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石言于1943年開始發表作品。1950年發表了中篇小說《柳堡的故事》,1956年與黃宗江合作將該作品改編為同名電影。1957年出版了小說集《柳堡的故事》。1958年至1965年寫作并演出了大型歌劇《大江東去》等。1962年發表了《紅丫頭》等短篇小說數篇。1974年至1982年發表了 《珍珠》等短篇小說數篇。1978年至1980年編寫出版了 《決戰淮海》、《新四軍故事集》。1983年發表了中篇傳記文學《決勝華中一局棋》。《秋雪湖之戀》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內容概要 嚴班長黑著臉,低聲對我說,今夜我們繼續抓小偷。我們飼養班離秋雪湖南岸不過百米。嚴班長在此獨立為王,管著一個副班長、三個戰士和我這個下放干部。他要抓的小偷,實際上不過是偷稻草的老百姓,而且多半是個小男孩。嚴班長很惱火,已經放了兩夜潛伏哨,沒來。三天一次,估計就在今晚。小王發出信號后,嚴班長一躍而起,偷草的尖叫一聲,原來是一個蒼白消瘦的姑娘。放走姑娘后,嚴班長坐在床上發呆。那姑娘叫蘆花,哥哥被抓到公社辦班學習,媽媽又有病,莊里的頭頭一點燒草也不給她家。嚴班長想了好一陣子,決定發動全班利用業余時間揀樹枝、木片和刨花,每逢陰歷三六九給蘆花家送一次。時間為晚上熄燈后,而把送柴的任務交給了我。我按期送了兩次木柴,蘆花都收到了。誰知兩天以后,蘆花跌跌撞撞地撲到我們跟前,喊了一聲救命就昏過去了。她醒來后便大哭起來。現在陳莊大隊的掌權人物叫高天祿,是個二混子,卻當上了大隊革委會領導小組組長。他對蘆花百般勾引,碰釘子就不給分柴草,甚至把蘆花關起來。蘆花把墻挖了一個洞才跑了出來。嚴班長要到公社去上告,蘆花說他哥哥是作為“五一六”被抓起來的。問題嚴重了。飼養班召開緊急會議。副班長主張上報黨支部,尋求上級對蘆花的保護。大家不同意。我建議蘆花到附近的麻瘋病院躲一躲,蘆花堅決不去。她急切地請求大家收留她,大家也急切地盼望班長早下決心。可班長的心里卻在斗爭,他在琢磨著怎樣私藏這個“五一六”的妹妹。他決定休會,連夜去陳莊找老貧農了解蘆花家里的情況。后半夜了,當我和副班長去找他時,發現他一人坐在石條上發呆。他說情況挺復雜。辦了這件事后,不僅對象要吹,入黨也會成問題。回到班里,我們又繼續開會。班長說蘆花的哥哥是個好人。只因高天祿調戲蘆花,被蘆花哥哥推了個跟頭,這就成了“五一六”。他決定收留蘆花,而且不把矛盾上交,后果由他負責。他的話換來一片掌聲,副班長的掌聲是有保留的。大家為蘆花剪了頭,安排了住處,買了日用生活品,并且輪流放哨,封鎖消息。同志們又省下了自己的飯菜給蘆花吃。班里的風紀也整齊了,衛生條件也好轉了,蘆花的臉色也紅起來。她很勤快,為同志們洗衣服、刷鍋臺。但她想家、想媽媽,夜里常常一個人低聲哭。一個40多歲的漢子前來報信,千萬別讓蘆花回去。班長馬上召開第二次緊急班務會議。班長告訴大家,蘆花娘被高天祿關起來,要被活活餓死了。什么時候蘆花回來,什么時候開鎖放人。蘆花聽說媽媽受這樣的折磨,說什么也要回去。最后,大家想出了一套送飯的辦法,還打算讓蘆花去見媽媽一面。嚴班長來到蘆花家窗口,投進了六個饅頭。蘆花告訴媽媽,有解放軍保護,讓她放心。三天以后,又去送飯時,里面沒動靜。第二天班長去打聽消息,才知道蘆花媽已經死了。飼養班連夜召開第三次緊急會議,決定暫時不告訴蘆花,暫時不向上級匯報,繼續寫信向縣、地、省,揭發控告高天祿。同時,又要在蘆花面前裝出一切順利的樣子。但是,大家在包餃子的時候,都流淚了。連長來了,全班一陣大亂。他告誡我們不要介入陳莊的事。連長走后,班長告訴我他喜歡蘆花。寧可對象吹,不入黨,,也要保護她。這時,有人來傳信,說蘆花哥哥要死了。班長連夜去陳莊調查。這才弄清楚蘆花的哥哥不是親的,是她母親收養的孤兒、是她的未婚夫。在第四次緊急會議上,班長告訴大家,蘆花的哥哥叫張犁,是志愿軍戰士的后代。雙親去世后,由蘆花母親收養,現在被打得不省人事。嚴班長要給蘆花找一個藏身之處,葉洪發建議到他未婚妻家去。大家同意。嚴班長又提出進行公開斗爭。為了減少損失,保存自己的力量,他決定自己出面,一切責任由他個人全部承擔。1970年11月1日早上七時半,全班集合,蘆花、班長和我要同大家告別了。這也許就是永別。有人流下了眼淚。副班長提出12年后的今天,再來這里聚會,大家一致同意了。我背著紅十字箱,借裝巡診來到陳莊。在關押“五一六”的草棚里,見到蘆花的哥哥昏迷不醒。我斷定這是敗血癥,如不立即送醫院,幾小時內就要死亡。我假說是麻瘋病,同班長弄來一張葦席,把蘆花哥哥卷起來,抬上小木船向東駛去。見到卷席筒,蘆花哭了。前面有一道關口,就是碼頭上的崗哨和團、營、連部。連長又偏偏出現在碼頭上,副班長也在他身邊。一定是他出賣了我們。副班長扔過來一包東西,打開一看,是一套便衣、一百元錢、一迭全國糧票和一封給師部醫院的住院介紹信和一張“戰士盧華”的探家通行證。這樣,我們分手了。12年后,我們幾個人又聚到了一起。嚴班長由于他的鉆井船要出海,所以給我們發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他祝賀小王當上了影劇院副經理,感謝葉洪發夫婦使蘆花在他們那里恢復了健康。他慶賀副班長當上了部隊的宣傳股長,他還掛念著年齡最大的我。他告訴我們,高天祿來農場搜人時,被牛撞倒,至今不能下地勞動。他還告訴我們他已經于1977年在油田入黨。秋雪湖的面貌大變了。陣風起處,蘆花旋舞。藍天之下,碧水之上,無數朵秋雪在秋陽下閃著白光,無聲地、浩瀚地向東飄去。大家在笑,蘆花也在笑,我的心卻很不是滋味。我知道,嚴班長的愛一生中很可能只有一次,而這一次又是那么誠摯和短暫。雖然當他搶救張犁的時候,已把愛埋在秋雪湖底,但愛情留在心底的刻痕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作品鑒賞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曾見到過無數動人的場面。人民,為了保護他們的子弟兵,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在描寫戰爭題材的作品里,我們也曾目睹過無數動人的場景。戰士,為了保護他們的父老鄉親,不惜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這就是我們的人民,這就是我們的軍隊,就是靠著這種鋼鐵般的軍民團結,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國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大踏步地走向今天、走向未來。可是,你見到過這樣的場景嗎?你能相信那種歷史的場面會在和平時期重現嗎?當“十年動亂”的狂濤襲來的時候,當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當邪惡要吞噬善良的時候,又是我們的戰士,挺身而出,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了人民。雖然這是歷史的不幸,雖然這是時代的悲哀,我們卻從中再次看到了軍民之間血濃于水的情意。石言的短篇小說《秋雪湖之戀》所描寫的,就是發生在那個不正常年代的一個動人的場景。他通過我軍飼養班的幾個干部戰士,英勇機智地保護農村姑娘蘆花及其一家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幾個年輕軍人的美好心靈,深刻地再現了那場惡夢給人民的生活所帶來的巨大災難。作品從“我”這個曾經在秋雪湖一帶打游擊的老戰士被下放到飼養班勞動寫起,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把整個飼養班的活動連綴起來。所以,“我”并不是作品的主人公,而只是一個起穿針引線作用的歷史見證人。作者著墨最多、極力要描寫和歌頌的則是嚴班長和飼養班里的幾個可愛的戰士。是他們,在那個非常的歲月里,用自己的一顆顆純潔善良的心,譜寫了一首軍民團結的樂章。作品中的嚴班長,是一個心地善良、嫉惡如仇的年輕軍人的形象。在對待如何保護蘆花及其一家人的問題上,作者既寫出了他的正直、他的善良,也寫出了他的苦悶,他的迷惘。蘆花家的遭遇令他同情。當他抓到夜里去飼養班偷稻草的蘆花,了解到她家的境況后,便立即動員全班戰士為蘆花家撿柴草,并派人及時送去。當蘆花為逃避惡棍高天祿的調戲而跑到飼養班時,他連夜奔往陳莊,了解到詳情后,果斷地決定瞞著上級,收留蘆花。當聽說蘆花的媽媽被高天祿關押起來,要被活活地餓死的時候,他又同大家一道巧出妙計,想方設法為老人家送飯。當蘆花的母親含冤而死,蘆花的未婚夫又危在旦夕的時候,他一面寫上告信揭發高天祿的罪惡,一面決定挺身而出,公開斗爭,一人承擔全部責任。然而,蘆花家的復雜情況又使他感到迷惘。為什么蘆花一家這么老實善良反遭迫害?為什么高天祿橫行霸道反而高升?其實,這不只是他一人的迷惘,這是當時億萬人民的迷惘。作品也寫出了他的苦悶。他愛蘆花。為了保護這個不幸的姑娘,他寧愿對象吹、黨票沒。然而,他的愛情既來得那么急促,又去得那么匆匆。當他了解到蘆花的哥哥根本不是什么“五一六”,而是志愿軍戰士的后代的時候,當他知道了蘆花的哥哥并不是親的,而是蘆花的未婚夫的時候,便很快從迷惘和苦悶中解脫出來,把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萌發的質樸純潔的愛埋在了秋雪湖底,而竭盡全力去搶救蘆花及其未婚夫。充分展現了一個軍人、一個男子漢的善良寬宏的胸懷。作品中的副班長,也是一個不動聲色而又頗具魅力的形象。同嚴班長的火暴性格不同,他比較沉穩。同嚴班長的敢做敢當也不同,他有時表現得比較猶豫。同嚴班長的直言快語更不同,他“好像”愛打些小報告。總之,在整篇作品中,他的言語雖不多,但總給人一種“壞”的印象。然而,當作品的情節進展到尾聲的時候,當搶救蘆花未婚夫的小船駛到最后一道關口的時候,他扔過來一包東西。隨著小包的打開,他那顆善良正義的閃光的心也同時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人們這才恍然大悟,一個多么可愛的同志啊!整篇作品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催人淚下。語言的通俗、流暢、生動,小標題的生動運用,都使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白樺·啊!古老的航道》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程乃珊·藍屋》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