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抗》人物謀略形象特點
●撥亂反正/選賢任能,強干弱枝/高瞻遠矚,臨敵制變/休養(yǎng)生息,觀釁伺隙/深謀遠慮,有備無患
陸抗字幼節(jié),為東吳韜略家陸遜之子,孫策的外孫。陸抗正直誠信,富有才干,見識深遠,胸懷韜略,有其父遺風。在東吳集團的后期統(tǒng)治中,陸抗率軍西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陸遜死時,陸抗二十歲,被任命為建武校尉,率領陸遜的部眾五千人,護送陸遜的靈柩從荊州回吳地安葬,回京都謝恩。
孫權以楊竺所告發(fā)陸遜的二十件事問陸抗,屏退陸抗的隨員,由宮中的使者面對面地詰問,陸抗處驚不變,不需向助手顧視詢問,對每件事都逐條回答,孫權的怒氣漸漸消解。
赤烏九年 (公元246年),陸抗被調(diào)升為立節(jié)中郎將,與諸葛恪換防到柴桑。陸抗臨離開時,再次全面地修繕城圍,修理墻屋,住所的桑樹果園,不許人隨便毀壞。諸葛恪進入軍營,整齊如新。然而諸葛恪的柴桑舊營,很多地方有毀壞,諸葛恪因此深為慚愧。
太元元年(公元251年),陸抗去京都治病。病好后要回駐地時,孫權流著淚跟他告別,對他說:“我當初聽信讒言,與你父親在君臣大義上不夠深厚堅定,因此對不起你。前后所責問你的記錄,一概燒掉,不要讓別人見到。”
建興元年(公元252年),陸抗被任命為奮威將軍。太平二年(公元256年),魏國將領諸葛誕以壽春全境投降吳國,吳國任命陸抗為柴桑督,奔赴壽春,打敗魏國牙門將偏將軍,調(diào)升征北將軍。永安二年(公元258年),任命為鎮(zhèn)軍將軍,都督西陵。永安三年(公元259年),假以符節(jié)。孫皓即位,加授鎮(zhèn)軍大將軍,兼益州牧。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大司馬施績死去,孫權任命陸抗為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xiāng)、公安諸軍事,治所設在樂鄉(xiāng)。
上一篇:三國《鐘繇》人物謀略形象特點
下一篇:三國《陸遜》人物謀略形象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