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中國出了三個大名鼎鼎的文學家——蘇洵、蘇軾和蘇轍,號稱“三蘇”??汕傻氖?,他們又正好是一家三父子,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以一門之中,產生三個一流大作家,這乃是千古少有之盛事。但好事者仍不滿足,還憑空構想出一個蘇軾之妹,名喚蘇小妹。她也是個才華絕代的女中豪杰,敏慧多辯,不讓乃兄。而且,才女配詩人,蘇小妹后來嫁與著名詞人秦觀為妻,成為一對理想夫妻。按理這應該成為流傳千古的文壇佳話,但可惜這一切并非事實。經前人反復考證:蘇東坡確有二妹,但一嫁柳子玉,一嫁程濬之子程之才,且皆死于治平三年(1066)蘇洵去世之前。而東坡第一次會見秦觀是在熙寧七年(1074),此時東坡之二妹已死多年,焉能成為秦觀之妻?又據《淮海集》,秦觀之妻乃主簿徐成甫之女徐文美,不是蘇小妹。可見,以上之說法確系無根之辭,乃是后人捕風捉影、點染捏合所致。不過,這一傳說產生較早,托名蘇軾,“實乃委巷小人所為”(《四庫總目》)的《東坡答問錄·的對》最先記錄此說:
東坡之妹,少游之妻也。一日,妹歸集宴,因食煨栗,妹謂坡曰:“栗破鳳凰見?!逼滤贾?,天下未嘗無對,數日竟思,未能還之。佛印來訪,問坡有何著述?坡答:“欲琢一對,未能也?!币蚺e前事,佛印應聲曰:“何不云‘藕斷鷺鷥飛’?佛印復云:“正如‘無山得似巫山秀’,此亦同音兩意?!逼录磳υ疲骸昂稳~能如荷葉圓?”子由曰:“不若‘何水能如河水清’?!币运畬ι剑顬榈膶?。
后來元代林坤的《誠齋雜記》、明代陳霆的《兩山墨談》之類雜記叢談,也都加以鼓吹:
子瞻有小妹,善詞賦,敏慧多辯。其額廣而如凸,子瞻嘗戲之曰:“蓮步未離香閣下,梅妝先露畫屏前?!泵眉磻曉唬骸坝谍X牙無覓處,忽聞毛里有聲傳?!币宰诱岸囗汍?,遂亦戲答之。時年十歲,聞者莫不絕倒。齊東野語,不足信。(《誠齋雜記》卷下)
但其影響僅限于文人圈子。影響最大的乃是宋元話本小說《蘇小妹三難新郎》,由于藝人的講說敷演,才廣為傳誦,差不多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蘇小妹三難新郎》,見《醒世恒言》卷十一。這篇話本將有關蘇小妹的傳說,大量收錄。小說首先介紹蘇小妹“聰明絕世無雙”、“才名播滿了京城”。她續成了蘇洵的《繡球花》詩,與蘇軾互相嘲戲;可見其才學慧敏,足以與父兄旗鼓相當。當時慕名而來求親者,不計其數。蘇洵則“立心要妙選天下才子與之為配”。這些求親者包括當朝宰相王安石之子王雱和門第不高的秀才秦觀。蘇洵乃將二人文章交小妹批閱,盡管都寫得篇篇錦繡,字字珠璣,但小妹閱過后,認為王作秀氣泄盡,華而不實,恐非久長之器,而對秦觀文字,則批下四句云:
今日聰明秀才,他年風流學士;可惜二蘇同時,不然橫行一世。
她不僅能夠一眼就分出二人文字之高下,而且能從眼前文字,看出二人一生發展。后來王雱果然年過二十就夭折,秦觀終于能官居翰林。從而證明小妹慧眼識人才。蘇洵見小妹對二人評語,知小妹屬意秦觀。但秦觀卻擔心小妹相貌不佳,乃化裝為化緣道人,趁小妹岳廟進香時去見她一面,以決狐疑。當小妹進香完畢、正欲走出之時,即上前問訊云:“小姐有福有壽,愿發慈悲。”小妹應口答云:“道人何德何能,敢來布施?!鼻赜^又問訊云:“愿小姐身如藥樹,百病不生?!毙∶脧痛鹪疲弘S道人口吐蓮花,半文不舍?!鄙儆胃赁I前,再問訊云:“小娘子一天歡喜,如何撒手寶山?!毙∶秒S口復答云:“瘋道人恁地貪癡,那得隨身金穴。”秦少游見小妹應答如流,且相貌不俗,方才求婚下聘,隨即拜堂成親。但新婚之夜,少妹卻不準少游進房,在門外留下三道考題,并規定:三試全中,方可飲酒進房;一試不中,飲茶,來宵再試;二試不中,飲水,罰外廂讀書三月。少游打開第一道題,是字謎,上寫四句詩,打四個字,乃“化緣道人”也。少游很快就完成了。第二道題也是四句詩,打孫權、孔明、子思、太公望四個古人,少游也一猜便著。第三道題是個對兒,只有上聯,即“閉門推出窗前月”,要求對上下聯。少游久思不得,只管吟哦。蘇軾此時正前來探問,見少游窘狀,意欲幫忙,又恐小妹知覺;正好看見庭中清水一缸,倒映著天光月影。乃咳嗽一聲,取一小石投向缸中,因而觸動了少游靈機,立即對上一句“投石沖開水底天”。這樣三題皆中,少游才得以飲酒入房完婚,夫妻合美。
后來,蘇小妹還幫助蘇軾識破佛印和尚的一首疊字體詩。原詩寫成每二字一疊,共一百三十疊。蘇軾看過兩三遍,仍然念不出來。小妹取過一覽,便念成一首長二百六十字的長歌。蘇軾聽后大驚:“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若為男子,官位必遠勝于我矣!”后將此事告知少游,少游看佛印所書,亦不能解。后讀小妹之句,才如夢初覺,深為愧嘆。后來,少游與二蘇,同官翰林學士,并居史職。而小妹才名,亦為宮中宣仁太后所聞,經常要她題詠,每次都能得到絹帛、飲饌之賜。話本最后用詩一首來結束,詩云:
文章自古說三蘇,小妹聰明勝丈夫。三難新郎真異事,一門秀氣世間無。
這篇小說的主旨在于表彰婦女才智,強調婦女在天資穎悟、聰明機敏方面,絲毫也不弱于男子,以反對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清規戒律和傳統觀念對婦女的約束和禁錮。正是這種約束,造成婦女普遍智能低下,只好聽憑男人統治。這種情況,正如小說開篇時所講的:“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四方之事的,頂冠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主一室之事的,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一日之計,止無過饔餮井曰;終身之計,止無過生男育女。所以大家閨女,雖曾讀書識孚,也只要他識些姓名,記些賬目,他又不應科舉,不求名譽,詩文之事,全不相干?!毙≌f卻集中塑造了一個無論在聰明、才智、機敏、舌辯等方面,完全可以與三蘇及秦觀相媲美的奇女子蘇小妹,使大文豪退避三舍,為女性吐氣揚眉。小說作者還強調指出:這種才女決非個別現象,“有等聰明的女子,一般過目成誦,不教而能,吟詩與李杜爭強,作賦與班馬斗勝。這都是山川秀氣,偶然不鐘于男而鐘于女?!边@類才女歷代產生過不少, “如漢有曹大姑”、“又有個蔡琰”,“晉時有個謝道韞”,“唐時有個上官婕好”,“至于大宋婦人,生色的更多,就中單表一個叫做李易安,一個叫做朱淑貞……”作者引證這么多的歷代才女,目的正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即活本開頭的四句詩:
聰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聰明不出身。若許裙釵應科舉,女兒那見遜公卿。
蘇小妹的故事,在社會上長期流傳,不斷被添枝加葉,敷衍捏合,使故事愈來愈復雜。到了清初,蘇州派著名作家李玉,乃將蘇小妹、秦觀、三蘇、王安石等人的有關傳說和史實加以綜合,并以《蘇小妹三難新郎》及筆記小說《義倡傳》為主要題材,還把《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明悟禪師趕五戒》、《拗相公》等話本中有關故事穿插其中,創作出一部二十八出的長篇傳奇《眉山秀》,這個劇本幾乎成了蘇小妹故事的集大成者。
此劇命名,系根據劇中王安石盛贊蘇詢家“眉山秀氣,盡鐘蘇氏矣”一句而成。劇本開頭之六出,全本小說《三難新郎》,但對小妹之才能,渲染得更加突出。如黃庭堅在讀過小妹所續之詠繡球花一詩后,贊揚道:“只可惜是個女子,若是一位令郎呵,當代文章有四蘇。”并推薦秦少游為婿。又如秦觀在新房被考,一時對不上來,不禁慨嘆說:“蘇家的人物這等利害,蘇家的女媚這等難做。”這些話都能使蘇小妹之才華,得到更強烈的烘托。劇本第七出以下部分,主要利用《義倡傳》的材料,寫長沙藝妓文娟因一貫受好少游詩詞,進而思戀其人,表示“若非得遇秦學士,奴家永不失身”。經友人建議,乃派人致函于秦觀,內寫《偷字木蘭花》一闋,以表思念之情。少游得詞后,因忙于他事,乃轉托蘇小妹代作答詞。小妹揮筆立書《踏莎行》 “霧失樓臺”一首,并付來人帶走。這時,蘇洵因作《辯奸論》觸怒王安石,被貶官回鄉。蘇軾也受到牽連,出知杭州。秦觀亦因草疏反對新法,被貶為梆州酒稅監。他路過長沙,乃得會見文娟。一連住了幾日,兩情投合,并結下終身之約。半年之后,蘇小妹決定到梆州去探望秦觀。為了途中方便,乃女扮男裝,并冒少游之名南下。路經長沙時,恰巧遇上正日夜思戀少游的文娟。文娟見小妹與上次見過之少游相貌不同,疑為假冒。而小妹則力辯上次口稱少游之人系冒名之徒,自己才是真少游,并拿自己的字跡與前次所書《踏莎行》字跡核對作為證明。文娟見二者字跡果然完全一樣,也相信小妹才是真少游,反疑前次之人為假。小妹剛到梆州,又被太后宣召進京詣內廷纂修女史。小妹進入內廷,即向太后申奏二蘇及秦觀之冤。此時王安石已罷相,新法已廢。秦觀等人均得召還。秦觀路過長沙,特去探訪文娟,并擬載取文娟一同返京。但文娟卻一口咬定秦觀系假冒,并不容分說,拒絕接待。秦觀只好怏怏而去,滿懷狐疑,百思莫得其解,只有歸之于妓女的“水性楊花”。秦觀走后,文娟即被小妹派人接取來京。文娟來到秦宅,又遇上秦觀,但她仍懷疑少游系假冒。一直等到東坡、小妹出面說明因由,才消除誤會。最后,東坡兄妹,少游夫婦妻妾,皆得因圓。
此劇以蘇小妹、秦觀、文娟三人事跡為主干,并穿插有關蘇洵、蘇軾及王安石、佛印等人的有關傳說作為枝節。這些附加內容,主要表現了敵視新法、反對變革、丑化王安石和宣揚因果報應、宗教迷信等落后、保守思想,毫無可取,應屬劇本中的糟粕。全劇中較有價值的內容還是三難新郎及計賺文娟兩部分。這兩部分均以蘇小妹為中心人物。在計賺文娟這一部分內容中,盡管劇本肯定了這種一妻一妾共事一夫的封建婚姻,不無可議。劇作者的目的也想借以表彰蘇小妹豁達大度、寬厚賢惠的封建婦德,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局限。但更重要的創作意圖還是為了進一步突出她的才華機敏。在原作《義倡傳》中,尚無蘇小妹其人,義倡亦不載名氏,僅與少游宴侍數日,不敢以私情見,別時才設誓潔身以報。后少游卒于貶所,倡亦殉情而死,二人并未團圓。而此劇則作了較大程度的改動,特別是改變其悲劇結局為喜劇式大團圓,而在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正是這個蘇小妹。不僅秦少游被赦北歸,賴小妹內廷斡旋之力,而且連與文娟詞書往來,特別是把她賺迎來府,靠的都是這位“細君”。盡管少游系詞人,文娟乃詩妓,二人皆聰明絕代,但卻一一被小妹玩弄于股掌之上,全都落入小妹以假亂真的圈套之中,而不明其所以。以至于文娟把真少游看作假少游,把假少游看作真少游,二人的關系完全中斷。而最后,解鈴還是系鈴人,又是小妹出面彌合。這就突出地表現了蘇小妹的聰明機智、縱橫捭闔,遠遠高出二人之上。故此,在大團圓時,文娟要拜夫人,秦觀要她先拜學士,文娟還是向夫人行禮,并答曰:“夫人學士,一身兼之,盡在一拜中了!”并在唱辭中說:“那里是紅粉嬌娃,輸卻男兒豪爽。”這樣,蘇小妹這個壓倒須眉的奇女子形象,就得到了更加完美的表現。
上一篇:《羅敷秋胡桑園會》愛情文學賞析
下一篇:《蘇若蘭織錦回文》愛情文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