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程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是我國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作品,被譽稱為“立了新水平”的人民戰爭史詩。主人公周大勇是作家在小說中著墨最多、刻劃最力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既集中體現了革命戰士的獻身精神和英雄氣概,又具有獨特的個性和氣質,是一個血肉豐滿、生動傳神的藝術典型。
周大勇的外號叫“年輕的老革命”,這是因為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被土豪劣紳的清鄉團殺害,父親和哥哥領著他參加了紅軍游擊隊。不久,部隊被打散,父親和哥哥也先后在戰斗中犧牲,他成了一個沒家沒舍討米的孤兒。一九三六年,他在乞討途中遇上了一支長征的紅軍部隊,于是,只有十三歲的周大勇就成為一名紅軍戰士。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鍛煉和考驗,在抗日戰爭艱苦的歲月里,他成長為一個英雄連隊的連長。當國民黨政府發動了反人民的內戰,把瘋狂的戰火燒到革命圣地延安時,他懷著“誓死保衛黨中央”的決心,率隊參加了延安保衛戰。
作家以充滿感情的筆觸,著重描繪了周大勇在保衛延安的幾次重大戰役中,如何從一個英勇、頑強但還不夠成熟的連級干部,成長為一個有高度政治覺悟和杰出軍事才干的,較成熟的營級指揮員,在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中表現出無所畏懼的獻身精神和剛毅、勇猛的英雄性格。在青化砭伏擊戰中,周大勇率領連隊埋伏在全軍最前面的山堡上,當敵人的搜索部隊逼近到眼皮底下時,他指揮戰士沉著潛伏,不暴露目標。戰斗打響后,又率隊勇猛沖殺,堵住敵人退路,使我軍在兩個鐘頭里干脆利索地全殲敵人一個旅。為了使主力部隊能順利攻下蟠龍鎮,奪取敵人大批糧食、彈藥和服裝,周大勇又奉命率領兩個連隊,擔負“打非常狼狽的敗仗”的任務,把敵人的主力吸引到綏德、米脂一帶。他幫助連隊干部和戰士認識到這次偽裝北撤、誘敵深入的任務在全局戰役中的重要性,一路上神出鬼沒,牽著敵人主力的鼻子走,使我軍乘虛奪取了敵人在蟠龍鎮的軍需物資。此后,在部隊攻打榆林未成,周大勇率連隊擔負掩護主力撤退的任務時,因擔任聯絡的通訊員不幸犧牲而與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系,這就使周大勇帶著連隊孤軍奮戰在長城線,同數十倍于己的敵人進行極其艱苦的浴血戰。在突破重圍的殊死戰斗中,他跳過崖;身負重傷后,仍以鋼鐵般的意志沉著地指揮戰士們抗擊敵人。在追趕主力部隊的途中,他又能根據路上牲口的糞便作出正確判斷,巧妙地偷襲了敵人的糧站。正是在一系列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和激烈、悲壯的戰斗場面中,周大勇性格中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同時,他自覺克服弱點,在斗爭中迅速成長起來的過程,也得到了生動表現。例如,他最初對我軍主動撤離延安,思想上沒弄通,感情上也接受不了。平時也不大注意戰士們的思想狀況,往往“拿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去代替戰士的情緒和想法”,思想方法比較簡單。當所率連隊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系時,缺少單獨作戰的指揮才能又使他“身上寒森森的,心里發毛,頭發一根根地豎起來”,在嚴酷戰爭環境的磨煉下,在各級領導同志的教育幫助下,周大勇懂得了打仗要從全局著眼,要善于在瞬息萬變的戰斗中開動腦筋,靈活作戰, “只有頭腦簡單的人,才光靠一身氣力打仗哩”,同時,也逐步學會了如何去做各種各樣戰士的思想工作,并注重吸取戰士的智慧,使自己的判斷、指揮更加準確。從青化砭之戰到大反攻收復延安,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周大勇逐步成長起來的軌跡。在九里山阻擊戰時,他已成為一個成熟、穩重的營級指揮員,率一營戰士,插入幾萬蔣介石胡宗南軍隊中沖殺阻擊,像孫猴子一樣鉆到敵人肚子里亂攪,使敵人不能前進一步。主力部隊由此贏得戰機,將敵人全殲之。
作家在塑造周大勇的英雄形象時,也始終沒有脫離對他所處的戰斗集體的描寫。既寫了陳興允、李誠、趙勁等各級領導對他的親切關懷和嚴格要求,也寫了王老虎、李江國、孫全厚等戰士和他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關系。還通過一些生動的細節表現出周大勇對領導、對戰友的深厚情誼,以及如何從他們身上汲取力量,受到教育,得到鼓舞的。周大勇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犧牲精神,來源于他對人民解放事業的無限忠誠。這個勞動人民的兒子, “為了勞動人民的利益敢于上刀山”,蔣胡軍對邊區老百姓的瘋狂屠殺和殘酷掠奪,使“他的每一根神經都在絞痛,每一個細胞都在割裂”,滿腔仇恨化為殺敵的勇氣,在對敵斗爭中表現出最大的忠誠、勇敢和智慧,并處處注意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他受了重傷后,老鄉讓他上炕睡,他怕弄臟了老鄉的被子而拒絕了。在九里山,老鄉給他一雙鞋,臨走時,他又悄悄把鞋壓到干草底下,自覺遵守“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組織紀律。李振德老漢一家和敵人英勇斗爭的事跡,也鼓舞、激勵著周大勇,使他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戰士的職責,煥發出更加旺盛的戰斗精神。
作家在塑造周大勇的英雄形象時,沒有把他寫成“天生的英雄”,沒有對他進行“拔高”和“神化”,而是真實地描繪了他在斗爭中自覺磨煉自己、迅速成長起來的歷程,所以,這一形象可信可親、有血有肉,具有較強的典型意義和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周國能》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周炳》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