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安,是《聊齋志異》中《王子安》中的主人公。
王子安這個“東昌名士”,同封建時代的一般士子一樣,視科舉進身為正道。唯以功名利祿為念而醉心科舉,孜孜以求,苦心孤詣于經書八股。但卻“困于場屋”不能如愿。他不肯死心,每次考試時,他都“期望甚切”,盼著青天開眼,讓他能有出頭之日。
臨近放榜,這對秀才們可真是命運攸關、日子難熬的時刻, “此際行坐難安”。王子安也不例外,為求解脫,他只得借酒澆愁,喝得酩酊大醉, “歸臥內室”醉眼朦朧中,他忽聽說“報馬來”!馬上踉蹌而起,吩咐家人“賞錢十千”!過了會兒,又聽說他中了進士,喜出望外,又吩咐賞錢十千。繼而又得知殿試為翰林,還有兩個“衣冠修潔”的“長班”拜伏于床下,他得意忘形,馬上擺起譜來,先是吩咐“賜酒食”,繼而又“自念不可不出耀鄉里”,想出去風光風光, “光宗耀祖”了,便“大呼長班”。長班稍稍來遲,他便大發雷霆, “捶床頓足,大罵”,而且大打出手, “驟起撲之,落其帽”,自己也跌了個大跟斗。直至被妻子扶起來,遭到全家人的訕笑,他自己“醉亦稍解”,才“忽如夢醒,始知前此之妄”。原來是做了一場黃粱美夢,不禁苦笑解嘲。
夢幻是理想與現實的一面哈哈鏡。王子安在現實中未能實現的理想,只有到醉夢中去尋覓。 “方寸之中”的“頃刻萬緒”終于使王子安將“得志之況味” “一朝而盡嘗之”。這些“況味”是什么呢?是心中“大喜”,是叫“賞錢十千”、吩咐“賜酒食”,是“大呼長班”,捶床頓足大罵,是大打出手……總之,就是擺架子,耍威風。這就把現實中的封建庸儒一朝得志的心態行為和可憐、可鄙、可笑的丑陋嘴臉形象地展示出來。正如作者評述的: “時作一得志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耀武揚威,“得志便猖狂”。反之, “作一失志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萬念俱灰,簡直痛不欲生了。這是科舉制度給封建知識分子造成的病態心理和腐敗性格。對于那些“似丐”、 “似囚”、 “似秋末之冷蜂”、“出籠之病鳥”、 “似被縶之猱”、 “餌毒之蠅”、 “似破卵之鳩”的“入闈”的秀才們,作者評論道: “如此情況,當局者痛哭欲死,而旁觀者視之,其可笑孰甚焉。”親歷其境,深味個中辛酸的蒲氏說出的這番大徹大悟的話,不啻是自我解嘲的深刻反思,也是對王子安們的諷諭。
上一篇:《王夫人》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王慧娘》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