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仆義憤成家》(見《醒世恒言》卷三十五)這篇小說,著力刻畫了徐氏老仆阿寄的形象。
阿寄因家貧無力殯葬死去的雙親,便賣身在徐家為奴仆。老主人有三個兒子,長子徐言,次子徐召,三子徐哲。老主人死后不久,徐哲亦病故,撇下了妻子顏氏和幾個小兒女。老主人遺言不要分家,但是徐言、徐召怕吃虧,便合謀分家。揀最差的一份財產分給了顏氏,并把年邁的阿寄,權作牛驢數分給了顏氏。
作為奴仆,必須為主子忠心效力。俗話說,穿黑衣抱黑柱,處處維護主子的利益。這一點阿寄堪稱典范,他“為人忠謹小心,朝起晏眠,勤于種作”,深得老主人的歡心, “每事優待”。但是阿寄不懂得過分的熱情、勤快,超出自己的職責范圍,會有僭越之嫌。他對主子行事的不到之處,常常干預,老主人尚能夠理解他、諒解他,不怎么介意。徐言、徐召兄弟就不容許他這樣,認為他“不達時務”, “怪他多嘴擦舌,高聲叱喝,有時還要奉承幾下消食拳頭”。其實,阿寄的多嘴擦舌,正是他忠于主子的表現。但是,在徐言兄弟看來,奴仆只應做會說話的工具,等同于牲畜。在分家時他們認為阿寄老邁,連頭牛也不如,就推給了顏氏,名義上是照顧顏氏,骨子里是想卸包袱。
剛直與靈通的阿寄看穿了老大老二在分家上的險惡用心,便義憤填膺。老婆勸他不要再因多嘴受辱,他氣憤地回答說: “他們分的公道,便不開口;若有些欺心,就死也說得,也要講個明白。”這表現了他剛直的性格。但是,當鄰人告訴他把他分給了三房,并語重心長地說: “他是孤孀娘子,須是竭力幫助便好。”這一席話,正說到了他的心坎里,促使他醒悟,先前的憤憤之氣慢慢消去,變成了效忠新主子的動力。心中暗道: “原來他們撥我在三房里,一定他們道我沒用了,借手推出的意思,我偏要爭口氣,掙個事業起來,也不被人恥笑。”作者這樣寫,是合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發展邏輯的。試想,一個奴仆,不平之氣再大,也奈何不了主子,如果發作,只會把事情搞糟。阿寄的善良同情之心和義憤,只有靠自己的奮力行動,切切實實地幫主人致富發家,才是明智的、有積極意義的。
阿寄是個心有韜略辦事機敏的人。他盤算好幫顏氏經商發財的主意后,便說服顏氏振作精神,堅定信心,主仆同心協力,定能興家立業。他頗懂經商之道,說: “大凡經商,本錢多,便大做,本錢少便小做。須到外邊去,看臨期著便,見景生情,只揀有利息的就做,不是在家論得定的。”以此顏氏相信他,放手讓他去干。他經過調查研究,認定販漆有利可圖。從杭州附近的山里販漆到蘇州賣,又從蘇州低價買米運回因干旱缺米的杭州賣,一來一去,利息頗豐。以后又用這種手段到漆價更貴米價更低的興化等地做生意。在不長的時間里,就賺了數千兩銀子,當他再去山里販漆時,已成了大客商了。
阿寄的生意越做越興隆的原因,除了他能把握行情外,還在于他善于抓住時機,比別的商人快速地把貨物販運出來發賣,這全靠他機敏伶俐的手段。在山中販漆,要排隊等候多日,為了及早把貨弄到手,他便主動和賣主疏通感情。有時是請賣主吃幾杯水酒,再懇求賣主先照顧一下,賣主吃了他的軟口湯,不好回得,只好“一口應承”;有時是從外地買點“小人事,送與主人家,依舊又買三杯相請”。使主人高高興興,悄悄先把貨給了他。
他的韜略還表現在幫助顏氏買田置產上。當他賺了兩千兩銀子后,便悄悄和顏氏商量買地,興家立業。因為他的目的是以經商為手段,替主人“掙出一個事業”,況且大批銀子放在身邊也不安全,買上田產比較牢靠,然后再用余下的銀子去做生意,以不斷積累,不斷發展。
他在幫助顏氏處理和大房二房的關系上又表現了他的遠見和機敏。他知道大房二房心地不良,對他經商發財,更是妒忌,覬覦顏氏的財產。顏氏對他們非常惱恨。阿寄認為,盡管心中不和 也要隱忍,不能公然得罪他們,因為還有用得著他們的地方。比如,買地的談判是背著他們悄悄進行,那是怕他們妒忌搗亂,當辦理過戶手續時,又讓顏氏出面請他們到場吃酒。他對顏氏說出了個中的道理: “今日這場交易,非同小可。三娘是個女眷家,兩位小官人又幼,老奴又是下人,只好在旁說話,難好與他抗禮;須請間壁大官人弟兄來作眼,方是正理。”這表明阿寄通達世故人情,不以感情用事,辦事有頭腦,處理問題有遠見,又靈活機敏,合于人情物理。
作者除了從正面刻畫阿寄義仆的形象外,又從老大老二誣陷阿寄奸計的敗露中,反襯了阿寄對主人忠誠無私的品質。阿寄死后,顏氏全家無限感激他的功勞,想念他平日做人的好處,俱放聲慟哭,殯殮之事從厚。但心地險惡的大房二房誣陷阿寄私藏了千兩銀子,蠱惑顏氏的兒子抄檢阿寄的居室。顏氏之子認為這樣做不好,說: “總有也是掙下的,好道拿他的不成?”搜尋的結果分文皆無,只有幾件舊衣裳,在阿寄兒子房里搜到二兩銀子和一張清單,銀子是顏氏贈給他給兒子結婚剩下的。顏氏知道此事后。更感念其生前忠義勤儉,毫無私蓄,愈加傷感。
有人以為,小說中的徐老仆是一個宣揚“奴才哲學”的藝術典型。其實,徐老仆在那個封建倫理和尊卑觀念彌漫的社會里,固然不脫奴性,但他處處尊重的是無依無靠的孤孀,近似于被人遺棄的弱者,為顏氏排憂解難,應該說是一種美德。結尾詩說: “年老筋衰并馬牛,千金置產出人頭,托孤寄命真無愧,羞殺蒼頭不義侯”,是對他這種美德的贊揚。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徐老仆義憤成家的道路,更值得人們注意。小說具體而生動地描繪了他經商的每一個環節,意在說明,當日貧困的市民,只要敢于經商,善于經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審時度勢,靈活應變,隨時掌握經濟信息及其反饋,是會逐步致富的。這正是徐老仆這一藝術形象的積極意義之所在。
上一篇:《徐義德》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揚州奴》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