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七日,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奠基者之一、人民音樂家聶耳不幸在日本鵠沼海濱殞于海中。二十五年以后,他的形象卻在銀幕上再生。由于伶、孟波、鄭君里編劇,鄭君里導演的音樂傳記片《聶耳》,不僅真實、生動地描繪了這個偉大的音樂家在人民生活和革命斗爭的土壤中茁壯成長的過程,而且形象地表現了那個風雷激蕩的革命時代,藝術地反映了黨所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的歷史面貌,被譽稱為“從一個人表現一個時代”的優秀影片。
由于編導都是聶耳生前的戰友和至交,所以在創作電影文學劇本時,就能較準確地把握聶耳思想發展的脈絡和性格成熟的軌跡,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評價聶耳的音樂創作活動,并充分運用典型化的手法把他們熟知的感性素材和史料有機組織起來,深入發掘其內在意義,從而成功地塑造了聶耳這樣一個感人的藝術形象。
聶耳的成長既表現在政治方面,也表現在藝術方面。因而劇本在情節設置上就有兩條線索:其一是展示聶耳如何從一個熱情的愛國青年成長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的過程。其二是描繪聶耳如何從一個音樂愛好者成長為中國無產階級音樂奠基人的過程。這兩條線交織融合、相互影響,演變為顯示聶耳成長歷程和性格發展的生動情節。
聶耳在政治上、藝術上的成長,都離不開黨組織對他的教育和幫助。劇作家遵循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結合的原則,把許多曾經給他引路的黨的地下工作者,集中為三個人物:蘇平、匡文濤和鄭雷電,使人物關系簡潔集中,以利于更好地刻畫聶耳的思想發展和藝術提高。我們看到,當聶耳為生活所迫,在專演庸俗節目的“五花歌舞班”當小提琴練習生時,他的女友鄭雷電對他進行了直率的批評,嚴肅地向他提出人生觀的問題。此時的聶耳只是籠統地回答“要做個真正的音樂家”,理想的追求和奮斗的目標并不十分明確。當他報考國立音樂專門學校碰壁之后,鄭雷電拉他參加工人夜校賑災游藝會,并帶他和工人群眾一起上街寫革命標語。工人階級遠大的理想追求、旺盛的斗爭精神和質樸、善良的品質,都深深地教育、感染著聶耳,使他意識到肩負的責任,認清了前進的方向,開始參加黨所領導的一系列革命斗爭活動,并從中汲取藝術創作的營養。鄭雷電從蘇區學習回來后,熱情地向聶耳講述蘇區文藝戰線的信息和成績,給他低吟紅軍歌曲,滿懷希望地期待著聶耳的創作能進入更高的藝術境界。同鄭雷電一樣, 蘇平和匡文濤也是聶耳的良師益友,他們對聶耳的理解、關懷和引導,是促使他不斷前進的一種動力。“一·二八”事件后,在閘北火線慰勞受傷戰士時,他們和聶耳一起攜手高唱《馬賽曲》,還鼓勵聶耳要寫出中國的《馬賽曲》來。并啟發他: “要創作戰斗的作品,一定要有戰斗的生活!”當聶耳提出要到東北前線去為祖國而戰斗時,蘇平又告誡他;熱情和勇敢只有服從整個革命的需要,才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正是這些共產黨人的言傳身教,使聶耳在政治上日趨成熟。伴隨著政治上的進步,他的音樂創作也走上一條嶄新的路子;而音樂創作上的進展又反過來推動他在政治上繼續前進。于是,我們看到,聶耳在碼頭上體驗了碼頭工人非人的生活后,為歌劇《揚子江暴風雨》譜曲,寫成了《碼頭工人歌》,唱出了廣大工人的心聲,鼓舞了他們的斗志。就在演出獲得成功的時候,他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懷著無比激動、喜悅的心情,他又為電影《桃李劫》寫下了主題歌《畢業歌》……他的歌曲在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上日趨完美,以獨特、新穎的格調震動了當時的社會,成為人民大眾熱情迸發的吶喊,革命斗爭的嘹亮號角。
在劇本里,劇作家對聶耳的歌曲創作的介紹和處理,也跳出了編年式的和展覽性的框子,而是以此作為一種藝術手段,來豐富并加深聶耳性格的塑造。對《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過程的描繪,便顯示出劇作家之匠心。《義勇軍進行曲》是聶耳最后創作的、也是流傳最廣、藝術成就最高的不朽之作。它雖然是在一個晚上寫成的,卻體現了人民的戰斗意志,反映了時代精神,也是聶耳短暫一生的創作生活的藝術結晶。劇作家力圖透過聶耳的整個創作生涯,從實際生活的啟示和藝術上的追求這兩方面去發掘這支歌逐漸形成的來龍去脈,由此揭示出聶耳思想發展變化的過程。在全劇情節進展中,劇作家有意識地作了這樣一些鋪墊:在閘北激戰的火線上,當聶耳跟隨匡文濤、蘇平等沿著巷戰中火焰仍熾的斷壁殘垣去搶救傷員時,護士阻止說: “不要上去!前面炮火太猛烈了!”匡文濤堅毅地回答: “不要緊,冒著敵人炮火前進!”聶耳勇氣百倍,加重語氣說: “對,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這里就出現了孕育《義勇軍進行曲》最初的生活情景和動機。幾年后,聶耳打算到東北當義勇軍,路過北平碰到了蘇平,兩人到長城眺望,長城給了聶耳莊嚴的啟示,他在心里起誓: “古老的長城啊,你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把我們的血肉筑起新的長城!”這里再一次閃現了《義勇軍進行曲》的畫面、語言和音樂的形象片斷。此后他又參加了包圍上海偽市府的浴血斗爭,親眼目睹了江嫂等工人被特務槍殺、匡文濤等戰友被敵人逮捕,他自己也受到敵人的通緝。這時蘇平帶來了組織決定送他到蘇聯學習的消息,同時給他一張寫在香煙盒上因作者被捕而來不及謄清的《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要他盡快譜好曲子。聶耳決定把留在祖國的最后一個晚上獻給這首歌。在表現他具體創作的過程時,劇作家充分發揮了電影劇作結構不受時空束縛的特性,把聶耳的生活經歷、嚴酷的社會現實、他對生活的思考、內心豐富的想象和強烈復雜的情感有機地交織、融匯為一體,通過鮮明、生動的畫面描繪和音樂處理表現出來。畫面蒙太奇和音樂處理的協調一致,更使這一段內容產生了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形成了全劇的高潮,也最終完成了對聶耳形象的塑造。
聶耳,革命的號角,永生的海燕。他的名字將伴隨著作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世代相傳。
上一篇:《聶小倩》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聶隱娘》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