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是《紅樓夢》中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一。一提起她,自然就會想到一個“鄉氣”十足的老媽媽,插了滿頭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層出不窮的鬧笑話。然而,正是這個人物在大觀園中的出現,帶來了與這個腐朽糜爛的貴族大家庭極不調和的新鮮、樸實的農村氣息;表現了與貴族地主階級衰老、空虛的精神面貌極不調和的天真、活潑、幽默和機智。
劉姥姥,本是一個“久經世代的老寡婦”。她“膝下又無子息,只靠兩畝薄田度日”。她自己說的好: “咱們村莊人家兒,那一個不是老老實實守著多大碗兒吃多大的飯呢?”她和賈家并沒有什么直接的、密切的關系,只因女兒嫁給了“務農為業”的王狗兒,而王狗兒的祖上“曾作過小小的京官”,所以與王熙鳳的祖上聯過宗,因之在二十年前曾和女兒見過王熙鳳一次。而二十年后,由于女兒、女婿各自忙于勞動,才被接到女婿家來照管小孩。在一個冬天,家中“冬事未辦”,女婿“心中煩燥,在家里尋氣腦”,她想起了王家與王熙鳳的關系。在窮極生瘋而又“利名心重”的女婿催促下,被迫第二次踏進賈家的門, 目的是“打抽豐”。這說明她是一個自食其力的、貧窮困苦的,在晚年遭受饑寒威脅的勞動婦女。
正因為她在鄉村里過了一輩子貧苦的生活,所以在榮國府的深宅大院、豪奴俊婢、金銀珠寶和山珍海錯之前,被驚倒了;在賈家上下養尊處優、裝模作樣的排場和氣勢下,被嚇住了。這就形成她到賈府常是表現出來的那副憨相和少見多怪:第三回,寫她初見自鳴鐘情景:只聽見咯當咯當的響聲,很似打羅篩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忽見堂屋中柱子上掛著一個匣子,底下又墜著一個秤砣似的,卻不住的亂晃,……陡聽得“當”的一聲,又若金鐘銅磐一般,倒嚇得不住的展眼兒。接著一連又是八九下。再看她走進怡紅院:便是迎面一個女孩兒,滿面含笑的迎出來。劉姥姥忙笑道: “姑娘們把我丟下了,叫我碰頭碰到這里來了”。說了,只覺得那女孩兒不答,劉姥姥便趕來拉她的手,——“咕咚”一聲,卻撞到板壁上,把頭碰的生疼。細瞧了一瞧,原來是一幅畫兒。
從表面看,劉姥姥的每一回動作,每一次的語言都會引起人們的轟然笑聲。其實,作者把這樣一個下層人物引到官門貴族的家庭生活來,顯然是有對比用意的,即作者從她處處外行,種種可笑,反映出賈府的處處豪貴,種種奢侈。在這里,作者從側面提出了究竟該是誰教訓誰,誰嘲笑誰的問題。那個“老壽星”在鮮衣美食、呼奴喚婢的生活中,被養成了一個“老廢物”;而生活困苦,自食其力的劉姥姥活到七十多歲還是“這么硬朗”。 “久經世代”、飽有見識的劉姥姥只不過是“信口開河”地編一套故事;生長在“溫柔富貴之鄉”的賈寶玉便迷信當真;由于禮教束縛著、利害沖突著,一大群夫人小姐們像木頭人一樣跟著“老廢物”東游西逛,真個是“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而劉姥姥卻以真正的歡樂暢游了大觀園,對音樂、蟲鳥以及一切美好的東西作了盡情的欣賞。劉姥姥對生活的這種自由的、真實的態度,是賈府中的主子和奴才們所不能擁有的。
論及貧富的懸殊,劉姥姥曾感慨地說: “大觀園里隨便吃一頓螃蟹,所花的錢就夠莊稼人過活一年。”我們知道,這次吃螃蟹還是薛寶釵替史湘云出的主意,是一次最省錢的宴會。小說寫得更深刻動人的是鳳姐叫鴛鴦捉弄劉姥姥,要她吃飯的時候說幾句粗話來招得大家大笑一頓。如果把這也看作是為了寫劉姥姥的鄉氣,就完全錯了。作者接著交代,劉姥姥并非真可笑,她早就明白那是捉弄她,拿她取笑,只是因為她也愿意湊趣,才事先裝做不知道罷了。這樣就不僅寫出了這個窮親戚的本來的忠厚和不得不如此的辛酸,而且使我們明確地感到,真正可笑的并非這個鄉下老太太,而是賈府的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了。
劉姥姥靈魂中的“勞動人民正直的、耿介的高貴品質”,還集中表現在她機智勇敢地營救巧姐的行為上。她三進榮國府,正是這個貴族大家庭開始總崩潰的時候。寧國府已被查封,而引薦她出入榮國府的王熙鳳也已經落到“力詘生人怨”的地步,先前被她壓迫和損害的人們,現在都來乘機進行報復。她在眾叛親離、極端狼狽的垂死之前,卻把自己的獨生女巧姐托給了劉姥姥。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里,所謂托妻寄子是了不得的仁義或信任。鳳姐是何許人?她銳利的眼光才能看出來:在當時榮寧二府中只有劉姥姥這個人才是善良的,才不會對她落井下石。而劉姥姥就在她死后,當巧姐的舅舅王仁和叔叔賈環等為了圖幾個錢,要把巧姐賣給王府的時候,她敢作敢當,有計謀、有辦法,毫不猶豫,也毫不顧慮拯救這一無助的孤女會給自己帶來多少麻煩和危險,終于成功地營救了巧姐。這就是作為勞動人民的劉姥姥的本質方面。相反地,這種品質是那些忠心捍衛封建制度、宗法觀念的老爺、少爺、太太、小姐們所沒有的。
當然,劉姥姥這個人物的性格是豐富復雜的。作者一方面描寫了她的鄉氣和見識不廣,因而就帶有幾分可笑的意味。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經歷了貧困的生活,對于下層人物已經有些接觸,他就不但贊賞了醉金剛倪二的豪爽和義氣,而且著力地描寫了劉姥姥這樣一個人物,寫她的本質是忠厚善良的,具有勞動人民的可貴品質,因而引起我們的深深同情。
上一篇:《劉備》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劉子固》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