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猛,在柯云路一九八○年的處女作《三千萬》中出現的時候,是一位剛剛官復原職的省輕工業局黨委書記兼局長。
“文化大革命”前, “他以果斷執著在全省聞名,曾有過許多美傳”。這次,他剛披掛上陣,就碰到了大難題,即審查維尼綸廠追加的三千萬元預算。維尼綸廠是個建設十年還沒竣工的“胡子工程”。最初的總概算是五千萬元。十年來一再追加,已經花去一億五千萬元。目下,他們提出了一年內掃尾竣工,但需追加投資三千萬元的申請報告。一個總概算僅五千萬元的工程,要花三千萬元掃尾竣工,實在太不像話了!于是,丁猛親自來到維尼綸廠實地調查,下決心壓縮這個預算。
丁猛形象給讀者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那種敢于向現狀挑戰以及韌性的斗爭精神。丁猛清楚地知道,壓縮投資是當今最難的事情,連計委、建委,甚至國家都沒有辦法。誰都說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現狀”。 “但他就是要在這上頭試一試,沖一沖這個誰也不敢碰的‘現狀’”!果然,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丁猛從一開始就感覺到有誰張開了一張網,罩住了一切,使他根本看不到實情。罩網者不是別人,正是維尼綸廠黨委書記張安邦。丁猛決心打破這張無形的網,把事情搞個水落石出。為此,他請預算專家錢維叢出山,將維尼綸廠的所有“預算書”、 “計算書”逐一加以審查。一方面預算中的破綻不斷被發現,另一方面,張安邦正加緊活動,企圖阻撓錢工、其實是丁猛對預算的審查。審查的結果是三千萬被砍掉一半。這下子張安邦急了。少了一半,那有關的方方面面怎么擺得平?他決心“背水一戰”。他先是對錢工施加壓力,通過他在省組織部工作的妻子不讓錢工回北京。接著又和省建九處的譚處長談了話,作了必要的暗示,此外,他還把許多社會關系不露痕跡地動員了起來。一時間,各方面的壓力匯集在一處沖著丁猛劈頭蓋腦地猛壓過來。這位在抗日戰爭中扛過槍、“文化革命”中受過磨難的老局長當然不會被嚇住。他輕蔑地冷笑著,將所有這些壓力“一肩扛住了”。在廠黨委會議上,丁猛把圍繞“三千萬”發生的事情全部抖落出來,嚴厲地指出: “用國家的錢擴大個人的政治資本,你們的書記張安邦同志就是個典型。”會后,丁猛還同張安邦個別談話,但張安邦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要報復,要跟丁猛繼續較量。他的辦法是外出開會、住院看病,一句話,撒手不干。其目的是讓工程凍在那里,到時候,他再卷土重來。但誰知丁猛不吃他這一套。他當機立斷,親自去省城找建工局落實施工力量。他終于做通了建工局黨委書記馬斌和譚處長的思想工作,解決了問題,使張安邦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在要不要追加“三千萬”的明爭暗斗中,丁猛敢于向“現狀”挑戰,“過五關,斬六將”,終于取得了斗爭的勝利。丁猛形象在黑暗“現狀”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明亮,閃射出異常耀眼的灼灼光彩。
實事求是、剛正不阿是丁猛形象留給讀者的又一比較深刻的印象。對三千萬元追加預算的審查,說到底,主要就是看其中是否有弄虛作假,是否真正做到了實事求是,丁猛向來按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從事工作。他對弄虛作假恨之入骨。你們看,當他發現維尼綸廠的臨時食堂其實是一個大型俱樂部時,就嚴厲地責問張安邦: “現在是七九年了,知道嗎?……為什么還弄虛作假?”并且又嚴肅要求他: “你先寫個檢查——搞臨時食堂——準備接受處理!”“……然后,再打個報告——申請蓋俱樂部,送局里批。”在丁猛看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對不允許有半點虛假。
維尼綸廠黨委書記張安邦是丁猛一九六五年親自在一個紡織廠培養和提拔的干部,開始審查“三千萬”時,他還滿懷著“相信他會配合”的希望,但后來事實證明事情并不像他預料的那樣。他卻是丁猛審查工作中的最大障礙。按照“現狀”的要求來說,自己的老部下出了點問題,開一只眼閉一只眼,高高手過去就算了,犯不著一本正經。但這在丁猛卻不行。不要說徇私舞弊,就連這樣的念頭也絲毫不曾有過。所有的只是一心想從國家的利益出發,實事求是,精打細算。于是,他便同以張安邦為代表的所謂社會“現狀”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他的這種不徇私情、剛正不阿的精神格外難能可貴。
丁猛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堅持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努力恢復思想工作的優良傳統,在作品里,他顯然是作為黨的代表和化身出現的。但丁猛形象卻并沒有給人以理想化、概念化的感覺。這主要是因為作家在刻劃這個人物形象時,完全從社會的實際生活出發,使人物深深地植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故事發生在一九七九年。當時社會生活的特點是:一方面,三中全會已經勝利閉幕,黨的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正確路線正在開始發揮它的無比威力;另一方面,由于十年浩劫,使社會生活變得復雜而麻煩,產生了被人們統稱為“現狀”的種種陰暗面,這就是作家據以塑造丁猛形象的矛盾、復雜的社會實際生活。正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社會實際生活中,丁猛同他的對手,同社會“現狀”展開了頑強的斗爭,并且在圍繞“三千萬”的較量中取得了勝利。這是黨的正確路線指引的結果。但最后他又不得不被調離輕工局,這又說明“現狀”這張網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徹底沖破的,更艱巨的斗爭還在后頭。由于作家注意從實際生活出發塑造丁猛形象,因此寫來十分真實、自然,令人信服。
另外,作家在矛盾斗爭中通過丁猛本身的言行正面刻劃他形象的同時,還注意通過他對其他人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來側面烘托他的崇高形象。小說最后寫到,馬斌對丁猛說: “你在三千萬上一認真,叫醒了多少人?錢工,搞預算的白莎,聶廠長,九處的譚處長,還有我,……我同意你的話,要改變現狀,只差一點東西,那就是工作。”丁局長以他扎扎實實的工作叫醒了這些人,而他自己的崇高形象也因此而得到了升華。
上一篇:《《沉淪》中的“他”》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東郭先生》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