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蘇守平
短篇小說。作者張石山。發表于《汾水》1980年第8期,獲全國第三屆(1980年)優秀短篇小說獎。“镢柄”是韓家山一帶的人對不說理、好抬杠、太固執以至過分老實的人的譏誚。韓寶山因為兩件事而落了個“镢柄”的外號,一件是他和母親為做飯水的事犟嘴,被母親斥為“镢柄”,另一件是他抓住公社民政干事耿玉京說紅高粱好吃的話,一天三頓用紅高粱來招待他,被耿玉京罵為“镢柄”,并咒他找不上媳婦。從此,韓寶山“镢柄”的外號便張揚開了。隔壁二嬸為韓寶山張羅婚事,但全讓他的“镢柄”脾氣給沖了。頭一家,韓寶山面對人家的客氣,一連三聲“不”,女方嫌韓寶山是“不透氣”;第二家,韓寶山面對人家的問話,一連四個“嗯”,又把場面弄僵了;第三家,韓寶山一句“這可不能做假”全把二嬸預先編好的話給鬧穿了,氣得連二嬸都說這根“镢柄”要成“光棍”了。韓寶山的親姑海棠對門鄰家有位姑娘叫玉屏,海棠姑便讓韓寶山給玉屏家送去兩擔柴,順便給二人搭個線。韓寶山出色的干活架勢贏得了姑娘的喜愛,而韓寶山一見玉屏卻慌得連汗巾也沒拿便走了。落實農村政策以后,韓家山富了,韓寶山家也富了。牛村鎮三小隊的玉屏因為反抗隊長的欺侮,被隊長打傷,便去公社找耿玉京評理,不料耿玉京偏袒隊長。這時,韓寶山闖進來,把隊長的頭撞青了一大塊。面對耿玉京的質問,韓寶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玉屏也勇敢地承認韓寶山是自己的對象。秋收后,韓家山請來縣劇團唱戲,戲散后,韓寶山請姑、玉屏及玉屏媽到自家吃飯。玉屏媽和寶山媽無意中以“親家”相稱,兩位年輕人在屋里也訂下了自己的親事。入冬后,耿玉京又進韓家山蹲點,恰好被韓寶山請去吃喜酒,他對此深有感慨。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生活瑣事,塑造了一位富有正義感,誠實、勤勞的農村青年典型。他的“镢柄”脾氣正是他的可貴之處。作品吸收中國傳統小說的藝術手法,對人物的刻畫多采用白描手法大筆勾勒,在結構上,明顯帶有章回小說的痕跡。作品的語言質樸、生動,富有地方特色。
上一篇:張學軍《鍛煉》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張達《長尾巴的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