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四幕風俗喜劇。作者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發表于《劇本》1984年5月號。該劇通過對一戶平凡的農村大家庭中所發生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等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的挖掘,反映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民雖然在物質財富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改觀,但意識形態內的變革卻一時沒有跟上,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意識和陳舊的傳統觀念、習俗,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阻礙著社會的前進,從而提出了清除封建殘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從側面展現了新時期農村發生的這場政治變革與經濟變革。該劇思想內涵豐富而復雜,具有相當厚實的生活內容;而這一切則取決于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該劇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以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塑造出了眾多個性鮮明、富有立體感的人物典型,特別是塑造出了鄭奶奶這樣一個建國以來不可多得的藝術形象。她既是一個老家長、老封建,卻又是一個老革命,這多重身分便決定了她性格的多重性,這種復雜的性格特點也表現在其他如二伯伯、三叔、五叔、齊老貴、靈芝等人物身上,說明了封建意識因襲的嚴重性。這些人物矛盾的行為和復雜的心理扭結、摻和在一起,顯示了歷史轉折時期特有的時代內容與典型意義。在藝術構思上,該劇善于設置情節,緊湊巧妙、相互照應。在老人之間、年輕人之間、老人與年輕人之間,層層展開尖銳、復雜的矛盾斗爭,既有強烈的外部沖突,又有微妙的心理糾葛。隨著矛盾的逐步激化,人物性格越來越鮮明,故事也越來越吸引人。全劇清新質樸,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和芳香的泥土氣息。作為一出“風俗喜劇”,其獨特之處是它不像諷刺喜劇那般辛辣和尖刻,也沒有流于插科打諢、賣弄噱頭的鬧劇,而是充滿了輕松幽默的輕喜劇氛圍,從中滲透著對封建迷信思想的揶揄和嘲笑。這種喜劇風格的形成,一方面來自于人物自身行為矛盾的滑稽效果;另一方面來自于人物夸張的外部動作;還有一方面便是來自于人物妙趣橫生的語言。該劇上演后,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它的成功,使人們看到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新時期話劇創作中所表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上一篇:周裕國《紅瑪瑙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姜嵐《紅紗巾》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