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道立
散文。作者何為。發表于195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本文描寫女青年陳伊玲參加聲樂招生考試,初試成績十分優異,音色美麗、音域寬廣,令考委會聲樂專家頷首贊許。復試時,演唱的還是那兩支歌,卻聲音發澀、毫無光彩,前后判若兩人,而她抱歉地笑笑,飄然而去。于是,圍繞取與不取議論紛紛。一向以要求嚴格聞名的蘇林教授,撥開眾議,主張既不能埋沒其天才稟賦,又不應茍取對事業和生活自暴自棄的考生,重要的是尋找造成她兩次聲音懸殊的根本原因。這樣,蘇林按照報名單上的住址進行家訪,發現使她復試令人失望,是由于城市剛剛遭遇臺風襲擊,電線走火,許多人家流離失所,她協助里弄干部安置災民,忙得整夜沒有睡覺,影響了嗓子。結果,蘇林教授決定她已經被錄取了。作品以第二次考試為中心,組織起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環繞錄取與否的焦點,一舉塑造兩個人物:一個具有卓越的音樂素質,更有高尚的思想品質;一個正用如此素質和品質作為培養人才的尺度。在發現和被發現過程中,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手法上,正面描述蘇林,通過他的思路、行跡側面去觀察陳伊玲,而在真正了解陳伊玲后,又認識了蘇林本人。構思、布局曲折跌宕,設置懸念,逐漸解析其中之謎,含蓄蘊藉又不乏波瀾。本文曾被選入中學課本。
上一篇:韓道方《第二次握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第五十七個黎明》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