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魯俠
短篇小說。作者劉心武。發表于《人民文學》1988年第3期。小說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主人公“我”決定做一個試驗:整整一個月不說一句話。頭一天進行得很順利。上班的時候,無論在大門口、走廊上、辦公室里、餐廳里,都不吭聲,需要時,代以點頭、搖頭、微笑、板臉等。但在第二天就開始遇到困難。困難不是來自客觀,而是來自“我”本人。本來似乎應該是同事們為“我”感到驚訝。可到頭來是“我”對他們感到驚訝:他們怎么連我兩天沒開口說話都毫無覺察呢?“我”忽然覺得“我”不能只以消極的手段進行這項試驗,而應該采取一些積極的行動,引誘別人來同“我”說話,而“我”又堅決以不吭聲的方式來對待。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能不吭聲,那“我”就服了“我”自己了。于是“我”對副處長老詹、彭大姐、正處長等人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他們同樣沒有為“我”不說話感到驚奇,也沒有“引誘”“我”說的意向。在同桑桑在一起進行這項試驗時,“我”突然意識到,以往她同“我”談話,看起來很熱烈,其實她只不過是在那里渲泄她自己的,并不一定是聽“我”的。于是,在匆匆忙忙的人群中,“我”忽然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被逼出來的。就人的本性而言,人是寧愿獨處的。星期天在家中,“我”同樣沉默不語。這時“我”忽然又產生一種犯罪感。為什么要進行這種沉默的試驗?為什么在至親骨肉當中“我”不能敞開心扉,同他們促膝長談呢?第一周過去了,保持沉默對“我”來說絕非一件難事,甚至給“我”帶來了某些快樂。因為唯獨在保持沉默中人才能認清世界和他人。“我”的男朋友來了。他并不問“我”為什么不說話。他開始解“我”的衣扣。“我”期待和他慢慢交談,于是把他用力推開了。在一瞬間,“我”張了張嘴,確實想發聲。他看到了“我”的牙齒,發出一聲由衷的贊嘆。我在期待著他說下去,然而,他一轉身走了。走在大街上,一位四川來的保姆和“我”真誠地交談。開始“我”不作聲。她打起了啞語。“我”感到梗在胸中的一大塊冰冷的東西開始融化。“我”二十天沒動過的聲帶開始振動。“我”看到了她潔白的牙齒。于是,“我”聽到一個滯澀然而清晰的聲音從“我”的靈魂里冒了出來——“你的牙真白呀!”作者通過對“我”的一項獨特試驗的描寫,寫出了人與人關系的冷暖和作者的期待與追求。小說寓意幽深。
上一篇:尹昌龍《白渦》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李曉曄《白玫瑰》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