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朱蘇進。原載《昆侖》1982年第1期,后收入《1981——1982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了作者的小說集《射天狼》。作品描述的是軍人袁翰在和平時期的生活故事。袁翰是一個帶兵的連長,同時也是一對雙胞胎的父親。在部隊進行實彈射擊需要他在場指揮的時候,他返鄉探親超假未歸。家庭經濟困難,妻子性情懦弱,照料兩個新生嬰兒的繁重家務,使他難以脫身。歸隊后,副團長顏子鵠正顏厲色地取消了他實彈射擊的指揮權。他站在山頂,眺望射擊目標區域,意識到射擊結果“全部命中”,才將疲倦的身軀靠在小松樹旁酣然入睡。團里為嚴肅軍紀,要給袁翰處分。他既不申辯,也沒解釋,自己向全連戰士公布了處分決定。袁翰所帶的連隊軍事素質強,即使是普通的隊列,也比其他連隊整齊有力。“連隊是連長的鏡子”,組織上賞識他的帶兵才能,決定把他調到后進的三連當連長。就在他就任新職的第二天,接連收到妻子拍來的兩封電報:兩女病重速歸。他不能回去,只好采用老辦法——寄錢。他從僅有的十四元三角中寄走了十三元。野外訓練回來,大女兒已經病亡,小女兒仍處病危之中,又一封催歸的電報在撕裂著他的心。但是,他并沒有被痛苦所壓倒,而是借訓練來獲得平靜。半年的時間里,三連有了很大的起色,黨委給袁翰記了三等功。當他被上級調到團里任職時,他坦率地講出了自己還想轉業的思想,同時表示:“讓我干什么工作,我一定全力以赴,讓我干多久,我就干多久。”袁翰是一個平凡的軍人,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有一顆亮晶晶的事業心;他有他的痛苦、煩惱、負擔,但他卻不背包袱,不發牢騷,在痛苦中堅實前進。作品的可貴之處,正是從平凡的人物身上發現英雄的素質,開拓了塑造和平時期軍隊新人的路子。作品將筆鋒伸入到主人公的感情領域,一方面是央求他回去的妻子、病危的女兒,另一方面是朝夕相處、難以割舍的戰士,袁翰在這“兩扇感情磨盤”的碾壓中,展現出豐富的內心世界。作品注重細節描寫,尤其是幾次寫到軍中隊列,把這種近乎機械的、整齊劃一的動作寫得有聲有色,于莊嚴的口令和規整的動作中表露出主人公的信心、意志和希望。作品被評為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小說曾被改編為影片《道是無情卻有情》。
上一篇:姜嵐《尋覓》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將軍三部曲》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