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意輕言的王弼與“言不盡意論”·名各有其實》注釋|譯文
仁不得謂之圣,智不得謂之仁,則各有其實矣。(《老子指略》)
【譯文】“仁”不能稱之為“圣”,“智”不能稱之為“仁”,就是因為各個名詞是有其各自反映的對象的。
【評說】這里認為名實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而且明確指出各個名詞的確定性是由其所反映的對象決定的。例如“知識”所反映的是人們掌握的信息和道理,“智慧”所反映的是人們思維和決策能力,二者雖有聯系,但所反映的“實”畢竟有區別。如果一個人富于知識,我們就說他富于智慧,那就是混淆了概念。
《重意輕言的王弼與“言不盡意論”·名各有其實》注釋|譯文
仁不得謂之圣,智不得謂之仁,則各有其實矣。(《老子指略》)
【譯文】“仁”不能稱之為“圣”,“智”不能稱之為“仁”,就是因為各個名詞是有其各自反映的對象的。
【評說】這里認為名實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而且明確指出各個名詞的確定性是由其所反映的對象決定的。例如“知識”所反映的是人們掌握的信息和道理,“智慧”所反映的是人們思維和決策能力,二者雖有聯系,但所反映的“實”畢竟有區別。如果一個人富于知識,我們就說他富于智慧,那就是混淆了概念。
上一篇:《“中國的亞里士多德”墨子與《墨經》·關于概念·名與實缺一不可》注釋|譯文
下一篇:《名家第二人尹文與《尹文子》·名形相應是原則》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