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記·名人字畫篇·“全國糧票”與“地方糧票”
隸書四言聯 陳棣生 作者收藏
字畫有“全國名頭”和“地方名頭”之分。“全國名頭”被全國藏家所認可,故被書畫界戲稱為“全國糧票”;“地方名頭”被某一地區藏家認可故被書畫界稱為“地方糧票”。不管是“全國糧票”還是“地方糧票”,只要我打心眼里喜歡,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我都踴躍購求。
“地方糧票”因在本地通行,一時不被重視,卻并不意味著水平不高。實際上,南北各地都擁有一批造詣匪淺的書畫家,他們的成就無不經過時間的磨礪和市場的檢驗。特別是那些名被隱掩的“地方名頭”,他們之所以仍能在社會產生影響,必在藝術上有其過人之處,只是由于地區相對封閉、本人閉門杜客不事張揚及傳世作品罕見等原因而未能打出去罷了。
例如天津書家張體信,清光緒元年舉人,歷官遵化州訓導、甘肅金縣知縣。其書法由歐顏入而致力于漢魏,善以顏真卿筆法寫隸書《石門頌》,長于以雞穎長鋒寫大字,自成一家。康有為稱其書法意境超絕,世所稀有,為江北巨擘。天津書家顧越(1855-1915),字叔度,曾任天津《大公報》第一任主筆。擅精書法,真、草、篆、隸及魏碑無一不精,私淑何子貞。篆刻亦深有造詣,在天津書畫金石界影響很大,劉孟揚、穆壽山、曹鴻年皆出其門下。清末民初人華靖,字文宰,善寫隸書,與李叔同、王雨南同師唐靜巖,筆意瀟灑飄逸,自成一家。先師、著名學者、書法家龔望先生曾對我說:“今人多言我津有華(華世奎)、孟(孟廣慧)、嚴(嚴修)、趙(趙元禮)四家,但對華文宰、顧叔度知之者不多,實則華、顧書作更不尋常。”民國時期,天津還有陳蔭佛等多位書家。陳蔭佛為教育家,酷愛金石書法,收藏頗豐。他書寫的甲骨文古雅飄逸。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考古學家唐石父先生在世時稱:“陳蔭佛為我老師,先生甲骨文并不讓于羅振玉。”張、顧、華、陳等人均有大家氣度,甚至無人可比,但卻未能走向全國,成了天津的“地方糧票”。而我對他們的作品則鐘愛有加、精心收藏。
“地方糧票”因其在地方通行,價位相對低廉,我也正是利用這個空隙購藏了一批既有欣賞價值又富于紀念意義的津人作品。王印、周與九的篆書七言聯是我在小型拍賣會上分別以 1200 元和 1000 元購得的,王、周均為民國時天津書畫名家。劉夢揚的隸書對聯,上聯“吟壇贈答追長慶”,下聯“花榭壺觴繼永和”,書風瀟灑厚重,為原裝裱,我在一次大拍中以3000元競得,價位略高,但買得值。劉夢揚(1877—1943 年)是早年覺悟社社員、著名女社會活動家劉清揚的大哥,曾創辦《商報》、《民興報》等,與劉髯公、劉霽嵐稱為天津新聞界的三劉。著有《天津拳匪變亂紀事》、《注音字母之商榷》、《夢影錄》等。劉工書法,學于顧叔度,為人書寫匾額,擘窠字甚見功力。劉夢揚這副對聯是贈予曾捐助南開學校教育基金 10 萬元的天津大實業家章瑞庭(1878—1944)的。而陳棣生的隸書四言聯我才花了 200 元。陳棣生,名召棠,工畫,善畫。字精四體,畫精花鳥。惜英年早逝。此聯多次在小拍露頭,然無人問津,終被我以低價購得。
客觀地講,“地方糧票”與“全國糧票”只是人為的劃定,本沒有明顯的界限,從“地方糧票”轉化為“全國糧票”也無不可逾越的鴻溝。以天津而言,當年李叔同、劉奎齡、陳少梅等尚未揚名天下時,他們的作品起初也是“地方糧票”,現今他們都成了舉國上下一致公認的書畫大家,其作品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元。天津華、孟、嚴、趙四大書法家 10 年前也是“地方名頭”,如今也已在全國走紅,作品均在萬元以上。
如果您有興趣,又吃得準,收存一些“地方名頭”作品,說不準哪一天某張“地方糧票”也會變成價值不菲的“全國糧票”。
篆書七言聯 王印 作者收藏
篆書七言聯 周與九 作者收藏
書法對聯 劉夢揚 作者收藏
隸書五言聯 華靖 作者收藏
上一篇:收藏手記·瓷器銅器篇·“買了就賺”的收藏品
下一篇:收藏手記·名人字畫篇·“小名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