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生(life),即生存、生命。生,是一個生命的誕生、開始;生,也是每個生物的生活過程。生可以理解為生理學上的生命,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意義上的鮮活。死(dead),即指生物體生命的失去,但也可以指一種精神的喪失,如說一個人的心死了,即是說他的精神生命不再有活力。
[析題]每個人都渴望好好的生存,在對生的追求之中,包含人們對鮮活的、有意義的生命無盡的珍惜。生的意義在哪里?屬于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們又該如何來對待這寶貴的生命?一個人要如何才能獲得精神意義上的 “重生” ?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探究的視角。死亡,總是讓人恐懼,其實死亡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生老病死,這都是有著自然規律的。我們要如何看待死亡?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死亡分為有意義的和沒有意義的,歷史上的英雄為了祖國,為了心中堅定的信念,不惜拋棄珍貴的生命。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英雄,我們的祖國才有今天的繁榮與昌盛。而有的人的死卻是 “輕于鴻毛” 的,對于這一點我們又該如何看?
[溫馨提示]生與死是相反的概念,生存與死亡之間的相對性,不僅可用于有生命的物種之間,也可引申為精神層面。
思路導引
生是什么?生可以是早春大樹上的嫩芽,可以是一只剛孵化、破殼而出的小鳥,可以是新生小孩的第一聲啼哭;生是春天,因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一切的生命都經歷嚴冬,迎來了自己的生命的新的開始;生是一種生機、一種活力。而死亡,是秋天枯黃的落葉,是一個生命的死去,是一種精神的喪失。
我們要珍惜生命,生命是寶貴的,對于我們生命只有一次。但是,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如國家、人民的利益。生命在于貢獻,有的人為了自己的生命而不惜犧牲國家與人民的利益,這種人活著是不會被人們看得起的;而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國家和人民的人,也將得到人們的尊重。死亡,是必然要到來的,也正因為死亡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的懂得珍愛生命。死亡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死之來臨之前,是否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
我們既要珍惜生命,也要正視死亡。我們要有勇氣來面對自己的生活,讓我們的生命更加有意義。
論點集錦
1.生命真正的價值在于精神的不朽。
2.生與死是一種不可違抗的自然規律。
3.光榮的死勝過恥辱的生。
4.奉獻使生命永恒。
5.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6.茍且偷生遭人鄙視。
7.以義為難,視死如歸。
8.寧進一寸死,毋退一尺生。
9.挫折使生命更美麗,失敗使生命更完整。
10.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生活。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先秦)孟子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宋)李清照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青。
—— (宋)陸游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臧克家
※*人總是要死,但死的意義不同。中國古時候有位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 毛澤東
※為了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 巴金
※壯烈的死,茍且的生。貪生怕死,何如重死輕生。
—— 周恩來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 陳毅
※過去屬于死神,未來屬于你自己。
—— 〔英國〕雪萊
※生命像一粒種子,藏在生活深處,在黑土層和人類的膠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們的殘骸。一個偉大的人生的任務就在于把生命從泥土中分離開,這樣的生育需要整整一輩子。
—— 〔法國〕羅曼·羅蘭
※死亡誠然是終結,卻不是生活的目標。它是生活的結尾,它是極限,卻終究不是目的。
—— 〔法國〕蒙田
※如果我們永遠不死,我們反而成為不幸。
—— 〔法國〕盧梭
※生命,如果跟時代的崇高責任聯系在一起,你會感到他永垂不朽。
—— 〔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人的生命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也就能夠說:“我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斗爭。”
—— 〔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事實論據]
仁義與生命的選擇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孔子:“老師,您告訴我們做人要講仁德,以仁義待人是一種美德。仁德容易得到嗎?它怎樣培養呢?” 孔子說:“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應選擇那些賢者去敬奉;對于自己來說,應選擇那些仁者交朋友。培養仁德要從小做起。” 子貢又問:“假如仁德和生命發生了沖突,該怎么辦?” 孔子嚴肅地說:“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相反,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這難道還有什么可猶豫的嗎?” 弟子們聽了都很受啟發。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嶺同元軍作戰,兵敗被俘,被解送到潮陽。一個已經投降于元軍的南宋臣子——張弘范看見文天祥,便上去勸降。文天祥一看到他,傲然轉過身去,對他不屑一顧。張弘范不甘心,又走向前去鼓動文天祥給在崖山抗敵的張世杰寫信,叫他停止抵抗,不料被文天祥斥為無恥。張弘范說:“丞相,剛者易折啊!” 文天祥說:“寧折不彎!” 張弘范 “嗖” 地抽出一把寒光閃閃的利劍,威脅道:“你的脖子硬還是我的劍硬?” 文天祥在利劍面前神色坦然,他揮筆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寫完,怒斥張弘范說:“我兵敗被俘,不能捍衛父母之邦,已深感無地自容,怎能寫信去叫別人背叛國家呢?只有你這樣的軟骨頭,才甘心做元人的狗奴才!”
沉江殉國的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第一位浪漫主義大詩人,他以楚地民歌為基礎創立的 “楚辭” 體,成為繼《詩經》之后我國詩歌體裁的一大創舉。同時,屈原還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他最初深得楚懷王信任,被委以重任,主持楚國變革圖強的大計。但是,屈原的改革觸動了以南后鄭袖、令尹子蘭為代表的宮廷保守貴族的利益,他們屢次在楚懷王面前讒陷屈原,最終導致懷王將屈原流放漢北。但屈原時刻牽掛著祖國的安危,即使身陷困境也堅持與國內的奸臣,與虎視眈眈的強秦展開堅決的斗爭。之后懷王受騙被拘,客死于秦,楚襄王即位后,保守勢力對屈原迫害更甚,屈原又遭到第二次流放。后來,楚被秦攻滅,屈原滿懷悲痛,自沉汨羅,以死殉國。他的《離騷》、《九章》等詩篇,真實地記錄了一個赤子抑郁的愛國熱忱。
*青年英雄獻身譜
秋瑾,25歲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28歲時準備組織反清武裝起義,后被捕,在紹興古軒亭口壯烈犧牲。
夏明翰,20歲參加革命,后被捕,獄中題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28歲他在武漢英勇就義。
向警予,2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黨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員,33歲時在漢口被捕,犧牲前在刑場上進行最后一次講演,敵人用手卡她的脖子,用皮帶抽她的雙頰,用東西塞她的嘴。向警予奮力掙脫,高呼口號,英勇就義。
趙一曼,抗日女英雄,18歲參加革命,30歲為掩護同志受傷被俘,她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羅盛教,在朝鮮戰場上,為救一名落水兒童獻出年輕的生命,時年21歲。
董存瑞,19歲時,舍身炸碉堡。
黃繼光,22歲時,用身體堵住敵人碉堡的槍眼,壯烈犧牲。
邱少云,在朝鮮戰場上,為了潛伏的目標不被暴露,他忍著火燒的劇痛,像一塊巨石那樣一直臥在那里,直至犧牲。時年21歲。
獻身正義的記者
邵云環、許杏虎和朱穎是我國駐南聯盟記者,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斯拉夫狂轟濫炸的日子里,他們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親臨現場,采寫了大量的報道,客觀、公正地報道了科索沃危機的最新動態和事實真相,揭露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一個主權國家狂轟濫炸的暴行,贊頌了南聯盟人民為維護國家尊嚴英勇不屈的精神。1999年5月8日,三位新聞工作者在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時,獻出了生命。他們是為世界伸張正義而捐軀的,贏得了世界上所有善良人們的尊敬,我國政府追認他們為烈士。
8.6元錢
孔繁森不幸因公殉職時,留下兩件令人心碎的遺物:一是他寫的幾條關于發展阿里經濟的建議;一是僅有的8.6元錢。孔繁森生前曾兩次赴藏工作。1988年第二次赴藏時,他克服了諸多困難:九旬老母生活不能自理,妻子體弱多病,兒女尚小。他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民政工作期間,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小學;他主動延長在藏工作時間,全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他撫養了3個孤兒,3次義務獻血……為了西藏阿里地區的發展,孔繁森獻出了全部心血和精力。
我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超10萬人
2004年7月舉行的首屆全國道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論壇上,北京市公安局透露,多年來中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均超過10萬人,居世界第一。據統計,全國每5分鐘就有一人喪身車輪,每一分鐘都會有一人因交通事故傷殘,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百億元。
*可悲的自殺者
某大學生,學習成績優秀,人也俊秀,可稱為 “才貌雙全”。可是卻因為自己愛慕虛榮,總認為自己的單眼皮是缺陷,隨波逐流在一家美容醫院做整容術,不料整容沒達到最佳效果,雙眼浮腫。朋友家人不斷安慰,也沒能安撫住她年輕的生命,在手術后不久,她從圖書館閱覽室跳樓自殺了。她在遺書中寫道:“……與其瘋癲地在這個世界上丟人現眼,還不如趁早結束自己,我要尋求解脫。” 她對生命的價值是沒有正確的認識的,以至于無法擁有有意義的生命。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 臧克家
2.某大學生,學習成績優秀,人也俊秀,可稱為 “才貌雙全”。可是卻因為自己愛慕虛榮,總認為自己的單眼皮是缺陷,隨波逐流在一家美容醫院做整容術,不料整容沒達到最佳效果,雙眼浮腫。朋友家人不斷安慰,也沒能安撫住她年輕的生命,在手術后不久,她從圖書館閱覽室跳樓自殺了。
要求:①這兩段文字對你有什么啟發?為什么同是生死,卻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生死觀?請根據上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所寫內容在 “生與死” 的范圍內。②題目自擬。③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生存的價值
佚 名
生命是寶貴的,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還是我們人類,生命都只有一次。可是每個人的生命,卻有著不同的價值。有的人,為了祖國、人民的利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雖然是死了,但是,他們卻永遠地活在我們的心中。而有的人,貪生怕死,為了自己的命可以出賣國家,出賣人民,或是完全視自己的生命為兒戲,肆意揮霍自己的生命。那么,他活著,人們也當他死了。這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正因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同是死,有的人就重于泰山,有的人就輕于鴻毛。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年輕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生命:
秋瑾,25歲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28歲時準備組織反清武裝起義,后被捕,在紹興古軒亭口壯烈犧牲。
夏明翰,20歲參加革命,后被捕,28歲在武漢英勇就義。
向警予,2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黨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員,33歲時在漢口被捕,英勇就義。
趙一曼,抗日女英雄,18歲參加革命,30歲為掩護同志受傷被俘,她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董存瑞,19歲時,舍身炸碉堡。
黃繼光,22歲時,用身體堵住敵人碉堡的槍眼,壯烈犧牲。
邱少云,在朝鮮戰場上,為了潛伏的目標不被暴露,他忍著火燒的劇痛,像一塊巨石那樣一直臥在那里,直至犧牲。犧牲時21歲。
為了革命,為了我們的祖國,他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但是,他們卻給我們留下永遠的記憶,他們的精神,讓我們永遠敬仰。他們短暫的生命,也獲得了無與倫比的價值。
而在當今,不珍惜生命,不知道生命的價值的人也大有人在。就像那位美容不理想的大學學生,就因為自己愛慕虛榮,只注重自己的外表,卻忽略了很多本應該更珍視的東西:學問、能力等。作為一個本可以年輕有為的大學生,就這樣輕率地結束了生命。如果對生命的價值沒有正確的認識,就會引起無謂的犧牲。她的這種死亡,是沒有意義的。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這樣說:“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人的生命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為碌碌無為而羞恥。” 是的,生命是可貴的,唯有有價值的活著,才是我們正確的選擇。
經典點評
很多人對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認識是模糊的,現在不斷有報道年輕人的自殺事件,這是很讓人惋惜的。對生命價值的認識,是認識生與死的關鍵所在,從生命價值的討論出發,可以寫出一篇比較深刻的文章。
作者的立論點是:人要活得有價值,要探尋生命的意義。這樣的立論可以說是有著較為深刻的意義。為了論證觀點,作者羅列了很多在革命時代為了祖國、為了人民而犧牲的年輕烈士的例子,作為事實論據,喚起人們心中對這些生命的崇敬感和對生命的價值的正面認識。而后,又用一個大學生自殺的事例來證明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不行的。最后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再次點明主題:人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文章正面的渲染,反面的對比,論證有力,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理解》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生命》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