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年5月8日,這一天德國馬德堡市市民都驚奇而困惑。奧托·格里克把直徑為30多厘米的兩個金屬半球兩端分別焊在兩輛馬車上,再對接起來,密封好了,用抽氣機抽出球內的空氣,然后兩隊馬向相反的方向拉兩個半球,所有的馬拼命掙扎,也未能拉開。增加馬匹后,才被拉開,同時發出了像放炮一樣的巨響。這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奧托·格里克為疑惑的人們解釋了這個奧秘: 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確實存在。我們就在空氣的海洋里生活著。包圍著地球的空氣叫大氣層,由于大氣層的重量而產生的壓強叫大氣壓,上述實驗是因為大氣壓的作用,使兩半球緊緊貼在一起。啊! 人們恍然大悟。
這個實驗引起了人們對空氣的興趣。既然空氣存在而且還有這么大的威力,那么它到底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瑞典有一個叫卡爾·杜勒的藥劑師,他熱愛自然科學,總是做些實驗來探索化學的秘密。1717年的一天,他把一塊從水中剛夾上來的黃磷扔到一個封了蓋的空藥瓶子里。黃磷可是個活潑的家伙,在空氣中會自燃,當進入空瓶后就燃燒起來,射出眩目的光芒,瓶里彌漫著白色的濃煙。杜勒把瓶子倒插在水里,打開塞子,水就自動跑進去,但總是當水進入藥瓶里五分之一處,就停止了。如再把黃磷放進剩下的五分之四的氣體中,黃磷不會燃燒,又改放進一只小老鼠,只見它蹦跳而死。后來拉瓦錫繼續研究,最后把事情弄清楚了。原來那進水部分是氧氣的空間,因為氧氣已燃燒完不復存在,空出了進水的余地。根據測定,證明干燥的空氣(按體積比例計算),氧氣約占21%,氮氣約占78%,惰性氣體約占0.94%,二氧化碳約占0.03%,其他雜質約占0.03%。空氣這個“大家庭”中有這么多成員,他們的“脾氣”也是大相徑庭的。例如氧氣是比較活潑的,而氮氣與之相比卻顯得孤獨老成。我國清末的化學啟蒙者徐壽,在第一次把氮氣譯成中文時,寫成“淡氣”,意思是“它沖淡了空氣中的氧氣”。因此很多電燈泡都灌有氮氣,因為這樣可以減慢鎢絲的揮發速度。但是氮在高溫下也會變得熱情起來。在大自然里,在閃電的作用下,氮就會與氧燃燒生成二氧化氮,它溶于雨滴里,變成硝酸,落到土壤中變成硝酸鹽,就成了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氮肥了。雷雨不僅為我們送來了氮肥,而且還使空氣中的一小部分氧氣變成臭氧。稀薄的臭氧能凈化空氣,會給人以清新的感覺,所以雷雨過后我們會感到空氣格外新鮮。空氣家庭的成員也各有各的本領,比如氧氣能夠助燃,二氧化碳與之針鋒相對,專管滅燃,惰性氣體通電還能發出鮮艷的色彩呢!
空氣里不但含有各種各樣的氣體,而且還含有極少量的塵埃、冰晶、水滴。別看它們的含量少,但作用可大哩。如塵埃可以凝結水滴形成云、霧。晴朗的天空是多么蔚藍,是誰用這么美麗的藍色點綴著遼闊的晴空呢?這也全應感謝它們了。太陽光看上去是白光,實際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色光組成。陽光通過空氣時,波長較長的紅色光透射力最強,它能透過大氣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長較短的紫、藍、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使天空呈現一片蔚藍。
隨著科學的發展,空氣的奧秘漸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它還有不少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揭示。
(張冬苓)
【評點】
本文運用講故事、舉例子、列數字、擬人等手法,生動地說明了空氣的奇妙。開頭介紹空氣的巨大威力時,運用講故事的方法,以引起讀者的濃厚興趣;說明空氣的組成,引用了一系列準確的數字,增強了說明的科學性;說明各種氣體的特性,分類、舉例,間或擬人,生動活潑。
說明順序,有特色。從1654年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到1717年的杜勒實驗,從目前人們的認識到最后殷切希望青年一代繼續探索,按照人們探索空氣的奧秘的進程進行說明。
上一篇:《龍蝦餐》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
下一篇:《炸藥家族的新成員——水》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